明朝大臣宋濂,被人称颂为“一代名儒”“当今文章第一”“开国文臣之首”。作为一代文臣,宋濂虽然不曾兵戎铁马、驰骋沙场,但他用学富五车的知识治理国家,用真诚的态度侍奉君主。
少年穷且志坚
宋濂小的时候家徒四壁,根本买不起书。但宋濂十分好学,他每天都要挨家挨户地借书看,有时觉得一遍看不过瘾,他就将书抄一遍。但是冬天天寒地冻,砚台都结了冰,手指冻得根本无法伸直,他却不愿停下,因为害怕超过了还书的日期。宋濂每次都按时还书,从来没有耽误的时候,所以邻居左右都愿意借书给他。
光读书是不行的,要有名师指导才行。于是,宋濂步行到百里之外去向一些有名的学者请教问题。他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这些人都是当朝有名的学者,门下有很多弟子。
宋濂每次请教问题时,都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倾听,十分恭敬。有时老师斥责他,他一句话也不说,等到老师心情好了再去请教。
宋濂求学的时候很艰辛,他背着一大箱书籍,穿着一双破旧的鞋子在山谷里行走。当时正值严冬,寒风刺骨,雪深数尺。宋濂的身子几乎冻僵了,好不容易到了驿馆,就失去了知觉。仆人给他喝了好几碗热汤,又拿厚被子给他盖上,过了好一阵才缓过来。
尽管条件艰苦,但宋濂还是凭着顽强的毅力与执着的精神学习了很多知识,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元朝至正年间,宋濂被举荐到翰林院当编修。不过他以赡养父母为由拒绝了,此后开始在龙门山写书。
才华横溢、谦虚低调
公元1360 年,朱元璋聘请刘基、章溢、叶琛和宋濂做“五经”
师。后来朱元璋即位,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
宋濂学识渊博,教太子也是游刃有余,对太子时时以礼规劝。太子虚心接受,称宋濂为师傅。不久,宋濂升官至侍讲学士,负责起草诰文。宋濂的文章一流,写起诰文来也是得心应手,能将皇帝的意思表达得清楚明白,对朝政的上行下效起了很大的作用。
明朝有一位大臣叫茹太素,奏章写了一万多字。朱元璋看了十分不乐意,对旁人说:“你看看人家宋濂写的文章,言简意赅。
这个茹太素长篇大论,是嫌我不够忙吗?”宋濂听说朱元璋生气了,便对他说:“大臣的奏章虽然字多了一点,但是句句发自肺腑,只是因为为国家社稷着想,才写了这么多。”
宋濂为官时写了不少书,有《周礼集说》《潜溪集》《浦阳人物记》《萝山集》《孝经新说》等。这些文章不仅在明朝备受推崇,在高丽、安南、日本等国也流传甚广。
除了著书以外,宋濂对佛道也颇有研究,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他把这种规律叫作“理”,这种唯心主义的思想既可以说是对宋代心学的继承,也可以说是对旧观念的颠覆。等到理论成熟之后,宋濂开始著书立说,将自己的思想传于后世。
第一老实人
宋濂性格秉直,从来不说假话,向来是有什么说什么,这正是朱元璋欣赏他的地方。当时朝廷里很多官员表里不一,在朝堂上一片和气,私下却拉帮结派,只有宋濂不这样,他向来是说一不二。
有一天晚上,宋濂参加了一场酒宴。次日,朱元璋把宋濂叫到面前,问他:“你昨晚干什么去了?”宋濂毫不避讳地说:“喝酒去了。”朱元璋又问:“和谁一起喝的,都有什么菜,说了什么?”
宋濂都一一据实回答。当朱元璋问参加宴会的其他人时,他们却支支吾吾,一个个谎话连篇。朱元璋叹气说:“还是宋濂最诚实。”
原来,朱元璋早就在宋濂身边安插了眼线,对宋濂的行踪了如指掌,知道宋濂没有撒谎。
因宋濂精通文史,洪武年间,朱元璋命他以翰林院编修的身份负责《元史》的编修。不久又因功劳突出,升为翰林院学士。
宋濂学识深厚,朱元璋有心让他参政,但宋濂一心在学术上,婉言谢绝了朱元璋的好意。
尽管宋濂一直小心谨慎,但是仍旧难逃被猜忌的命运,他晚年的时候,因为长孙宋慎受到胡惟庸案的牵连,全家惨遭厄运,他的两个儿子被判处死,全家流放茂州。宋濂虽然在马皇后的求情下得以保存性命,但最终却在流放途中病死了。
相关链接: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曾写过一篇规劝青年学习上进的文章,流传至今,即《送东阳马生序》。马生指的是宋濂的同乡,东阳县的马则君。
宋濂在赠言里,先是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刻苦求学的经历,借此勉励马生及类似的青年人。宋濂把自己求学的艰难和出身好的太学生加以对比,以此规劝年轻人不要因为门第出身而自暴自弃,只要努力上进,都能登上天子殿堂。
宋濂的这篇文章即使放在今天,仍然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