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的赋税制度是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发展状况而制定的。一般分为州、县、部族、属国、属部等不同级别,徭役名目繁多。赋役制度的主要承担者是契丹、汉族、渤海等族人民,因俗而治。在实施的过程中,辽国沿袭中原的制度有所创新,是辽代赋役制度的基本特色。
多种税赋
赋税,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辽国在建国的时候,也制定了赋役制度。
辽人要承担的赋税种类繁多,不仅要承担政府摊派的各种兵役,还要承担修城役、修河堤等各种出力的劳役。征收对象主要是从事农耕的各州、县民户,隶属于辽代各部落、契丹等族的部民,以及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族人。
辽代的赋税等级分为州县、部族与属国、属部。依据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州县、部族与属国、属部的赋役制度轻重也各不相同。所谓隶属州县的民户,主要是从事农耕的汉族、渤海族等州县的农民。
税赋征收的时间是,每年夏季六月至九月第一次,秋季十月至十一月是第二次。《辽史拾遗》卷十五记:“契丹统和十八年,北方的节气比南方晚,应根据当地的季节气候执行。尤其是大小麦、豌豆,应六月十日起征,到九月底必须交足。正税、匹帛钱、鞋地、榷曲钱等,六月二十日起征,可在十月底之前交足。”这说明,辽代的税制是沿袭后唐时的制度,实行夏、秋两季收税。
赋税的类别主要包括正税、匹帛钱、鞋钱、地钱、榷钱、农器钱、户丁税、盐铁钱、义仓税等。其中,匹帛钱是在纳税以外,每匹帛再纳钱若干文;地钱是在正税外,每亩另缴若干文;鞋钱是照地亩数再纳军鞋若干双而规定的钱数;盐铁钱主要则是指盐税与铁税。
盐铁自汉唐以来,都是国家专卖,不准私人经营,辽代时也不例外。当时,辽国境内产盐很多,上京有广济湖盐泺①,西京有丰州大盐泺,南京有香河、永济两盐院。对此,上京还设了盐铁司,主要用来管理国家盐铁税收等多项事宜。辽国曾多次下诏严禁私贩盐、铁,却屡禁不止。
①泺:luò。
头下军州民户的赋税征收,与一般州县不一样。关于头下军州的赋税,元好问在《中州集·李晏传》中提道:“输租为官,且纳课给其主,谓之二税户,大定初免为民。”
应历年前,曾有过赋役不均的现象,但耶律挞烈当了南院大王后,这种现象有所改变。根据《辽史·耶律挞烈传》记载:耶律挞烈在应历初升为南院大王,他均平赋役,鼓励人民耕种,加强人口管理,促进了当地的人口增长。
对契丹、奚族等辽国内部民族部民的赋税征收,除征收粮食外,还要征收牛羊。据《辽史·耶律室鲁传》记载,耶律室鲁当北院大王时,由于本族的牛羊较多,可族中的人口较少,所以耶律室鲁便用自己年老的牛羊皮抵税。
细化徭役
辽代的徭役主要有军役、戍守、侦候、治公田、杂役、修堤、筑路、运输、驿传、生产等多种。
辽国百姓有担负军役、戍守、侦候的责任与义务。辽国法律还规定,凡是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性都要服兵役。其中,契丹的本族男子,多属于宫帐、部族,即隶属于御帐亲军、宫卫骑军。
而汉人当兵的,则被称为“番汉转户”。
据《辽史·兵卫志》中记载:上京、中京、东京,这三个地方的服役人数有二十二万六千一百人,以汉人居多。析津、大同、故汉地,服役的有八十万六千七百人,这是契丹、汉族、渤海族等服兵役的情况。
从辽建国初到辽圣宗时期,战事一直比较多,因此,辽的每户男丁都有服兵役的义务。辽国分派徭役的原则是以家族人数的多少为基准,除未成年和年老的人之外,每个家族中的成年男子都要服徭役。
服徭役的另一个原则是“以贫富为等差”。即富有家庭出身的子弟抵御边防,贫困家庭的子弟负责侦察。就算家中没有成年男子,也要请人代替。
由于辽国西部边疆的边界线比较长,疆土辽阔,所以守卫边防的任务很重。这使辽国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所承担的徭役,要比内地繁重。承担这些任务的,多数为契丹部民和州县民众。但是契丹贵族及少数民族部族的首领,是可以免除徭役的。一些契丹部族中,被摊派的徭役较重,但是家中人口又很少,朝廷会给予减免。
相关链接:
辽代人是什么打扮?
辽代男子一般都梳着发髻,或头戴幞①头,通身穿圆领长袍。
女子也同样梳髻,但髻上插有发饰,耳朵上挂着耳环。
上身穿窄袖短襦,下身穿曳地长裙,腰的左侧还垂有一条绶带,带上还打有一结。
这种服饰在辽代被称为“汉服”,也称“南班服饰”。
它与契丹族的“国服”不同,这种服饰不仅百姓可以穿,汉族的官吏也可以穿。
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的壁画中的仆从,就是头戴幞头,身穿襦裤。
①幞:f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