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15)山大战(1 / 1)

秦国和晋国国土相邻,秦国想越过晋国向东征战,实现霸主目标,晋国自然不会允许。于是,两国在崤山发生了一场大战。崤山大战使秦国东进之路被截断,从这以后,秦国就往西扩充,不断攻占西边小国,最终在西部称霸。

千里袭郑

公元前629年,秦国和晋国联合起来攻打郑国,郑国眼看就要被灭国了。幸好郑国有一个名叫烛之武的大臣,他很清楚,面对秦国和晋国这两个大国,郑国没有丝毫胜算。但是秦晋两国之间有着根本的利益冲突,这也就给了郑国存活的机会。他找到秦穆公说:“秦国和晋国相比,晋国离郑国更近,郑国被灭了,就算被分成两半,秦国要跨过晋国来管理一半也是麻烦事。不如您和郑国结盟,将来要是有需要,郑国也可以助您一臂之力啊!”这个需要,当然就是指攻打晋国了。

秦穆公觉得他说得有理,就放弃攻打郑国,命秦国大将杞子、逢孙、杨孙等戍(16)守郑国。晋国见此只好放弃了攻打郑国的计划。

公元前627年,晋文公去世,晋襄公即位。秦国大将杞子被郑国安排去守北门,他悄悄地派人告诉秦穆公,让秦穆公趁机来攻打郑国,他负责开城门。

秦穆公得到消息后,很心动,就召见大臣蹇(17)叔,询问他的意见。蹇叔说:“从来没有听过长途行军去攻打一个千里之外的国家,等我们到了郑国,军队早已疲惫不堪,而郑国却以逸待劳(18),我们怎么可能打胜仗呢?大王千万不要同意出兵。”

秦穆公却不听他的,命令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带军远征。蹇叔送大军出发的时候说道:“晋军一定会埋伏在崤山。崤山有两座陵,南陵是夏王的陵墓所在,北陵是周文王避雨的地方,秦军一定会葬身在这里啊!”

蹇叔再多的哭诉也拦不住秦军的脚步,秦军在三位元帅的率领下出发了。他们走到滑国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商人,这个人是郑国人,名叫弦高。

弦高打听到秦军竟然是去攻打郑国的,连忙派人快马回国报信,自己则冒充郑国的使者拦下了秦军。他献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犒劳(19)秦军,还说这是郑国国君的安排,知道秦军远道而来,辛苦了,特地献上食物犒劳他们。

秦军一听,这话不对呀,我们还没到郑国,怎么人家就派使者过来慰问了?看样子郑国早就有防备了,咱们再去不是送死吗?几位元帅凑在一块儿商量了一下,决定掉转马头回秦国去。当然,大军跑了这么远,空手而归也不好意思,于是他们顺路把滑国给灭了,然后就往回走。

崤山大败

秦军千里袭郑,却扫兴而归。这时候晋国正在大丧之中,晋国君臣对于是否讨伐秦军意见不一。原轸(20)认为应该出兵,栾枝却觉得不应该,因为当年秦国对晋文公有恩。晋襄公最后听从了原轸的意见,出兵讨伐秦军。

秦军并不知道晋国的想法,他们千里迢迢去攻打郑国,没想到还没走到郑国呢,就往回走了。千里奔袭无功而返,让秦军的士气一落千丈。当他们走到崤山的时候,突然听到山岭上传来惊天动地的喊杀声,原来是早已埋伏在这里的晋军。

晋军此次出兵,由新上位的晋襄公亲自率领,士气高昂,再加上以逸待劳,很快就把惊慌失措的秦军打得落花流水。孟明视等三位元帅被生擒,其他将士均被斩杀。一时间,崤山之上血流漂杵(21),十分惨烈。

幸好晋襄公的嫡母是秦国人,她不希望秦国和晋国因此结仇,就让晋襄公把三位元帅放回秦国去。晋襄公再三思量后,便把人给放了。

孟明视等三人回到秦国,秦穆公听闻全军覆没,就穿了素服,亲自到城外去迎接他们。

孟明视三人见秦穆公亲自迎接,深感惭愧地跪在地上请罪。秦穆公说:“这是我的不是,不听劝告,害得你们打了败仗,哪儿能怪你们呢?再说,我也不能因为你们的一点过失,就抹杀了你们的功劳。”

三个人感激涕零,打这以后,他们认真操练兵马,一心一意要为秦国报仇。

终于,在公元前624年,孟明视以破釜沉舟之决心,再次攻打晋国。这次秦军士气高昂,准备充分,很快就攻下晋国的几座大城。晋襄公见秦军来势汹汹,就命令晋军避其锋芒,不与他们交战。

秦军见晋军认输,总算是报了崤山一战的大仇,于是就到崤山把三年前阵亡在此的将士们重新埋葬,祭奠一番后才班师回朝。

相关链接:

“秦晋之好”的来历

我们常用永结“秦晋之好”来比喻联姻,其实“秦晋之好”就是指秦国和晋国之间的关系。

当时,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大国。秦国地处今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地区,在戎狄中发展壮大。而晋国是中原的强国,秦穆公为了实现霸业,主动与晋国结好。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这就是历史上“秦晋之好”的开端。

虽然后来两国的关系几度破裂,但是最终都靠政治联姻重修旧好。“秦晋之好”也就慢慢引申为两家联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