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完此书,仰首长啸,啸天地之悠悠,掩卷低泣,泣人世之茫茫。
天地悠悠间沧海桑田,转瞬千年,世事变迁,王朝兴衰更迭,版图此消彼长。
所谓的真理战胜了所谓的邪恶,所谓的邪恶又反扑所谓的真理,所有国家都认为自己是普世国家,所有宗教都认为自己是普世宗教。为了所谓的正义和自由的战争连绵不绝,成王败寇的丛林法则经久适用,历史在看似轮回的进程中不断重塑自我,激励和促进着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人世茫茫中生死欲念,百载难延,前赴后继,欲求青史留名,史册毁著增删。
以为后世的名义屠戮今生之人,今生之人又欲赎前世之罪,多少王侯将相欲扬名立万,到头来却是一将成名万骨枯,各国的土地上埋着多少人的忠骨。以他人之命运换己人之权力,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最苦天下苍生。野蛮人以武力征服文明人之后再反过来被文明人用文化征服,在这种征服与被征服的过程中,蛮夷与残暴似乎已经远去,文明与雅致貌似俯首皆是。但唯有时间不为所动,不多给这个世界一分,也不少给这个世界一秒。
翻译过程中,就如穿越了欧洲中世纪,目睹了征服与被征服、奴役与被奴役、皈依与被皈依、统治与被统治、进步与被进步、毁灭与被毁灭、同化与被同化的种种过程。历代王朝粉墨登场、交相辉映,如《左传》所言,“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重要人物各领**、竞逐雄豪。凡此种种,皆有人著书立说、载其入史,唯有名不见经传的百姓,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无声无息、默默无闻。伴着一生啼哭来到人世,再带着满目疮痍悄然逝去。带来了什么,带走了什么,无人所知,也无人想知。活着就是王道,所以说,人间虽是地狱,但我们却努力把它活成了天堂的模样。
因此,历史是什么,著史者何人,为何要读史。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与解答的问题。现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除了科技高速发现,资本不断累积之外,文化的复兴其实更为关键,但在实用主义盛行的今天,文化复兴的呼声却若游丝。幸而文化自信被及时提出,因为科技决定你能跑多快,资本决定你能爬多高,但人文却决定你能走多远。然而文化自信不是夜郎自大,文化自信的前提是从公民到国家都有文化底蕴,之后才能谈自信。
“史,记事者也”,这是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说法,把事情记录下来便成了史,那历史就是历代的事情,但每天有那么多事情发生,史书写到汗牛充栋也没有可能记录完整,那么,不完整的历史是否能够还原真相。官方著史谓之正史,他人著史谓之野史,口耳相传谓之传说,经历了同一件事情也会讲出不一样的故事,或多或少都有演绎的成分,那么,演绎过的历史是否能够令人信服。魏徵在给唐太宗的谏言中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古镜可照今日之事,却又有诸多人士以今之标准批判古事,极尽挞伐之能,忘记了此身此时此地应为何事,那么,逞口舌的历史是否能够回归正轨。
其实,在这里试图探讨这几个问题是极为愚蠢的做法,但还是要写出来,目的无非是为了引起更多的思考,希望能有更多对事物本真的探究,可以客观理性地分析事物,敢于不畏强权仗义执言,得以保持对公正的极致追求,有了高度才能不下作,有了厚重才能沉下心来热爱生活,如此,也就善莫大焉了。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历史不会重演,但却总是押韵。”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情形,却演出着相似的剧情,不知道是该悲还是该喜。在历史大潮的冲刷下,即便是再勇敢的弄潮儿也得逐浪而行,分久必合的历史现象能否延续,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能否打破,考验的可能就不止是智慧了。
回到这本《中世纪史》的翻译上来,翻译必提严又陵先生的译事三难,我译此书却也有三难:一是本书为百年之前出版,有些词汇使用的是古意,而且还有诸多的人名、地名使用了拉丁语等非英语拼法,均需逐一求证,导致单词难查;二是行文方式与现在使用的稍有差异,诸多长句少有句读,导致句子难懂;三是一个句子中的插入语等补充成分相对较多,多重修饰颇为常见,导致意思难翻。佐证上述的例子不胜枚举,翻译难度超乎想象,只好终日拆句破字求原文之意,绞尽脑汁思译文之辞,这是语言方面。而在文化方面,本书所述的中世纪历史洋洋洒洒近千年,涵盖了不同时代的方方面面,例如不同宗教属灵中的称谓、派系、经文等术语,各种政治体系里的国号、等级、法令等专名,诸多参考文献内的名称、作者、概要等资料。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尽管时间有限、内容庞杂,但我还是尽量通过各种渠道查证核实,除了线上百科之外,也查阅参考了包括何炳松先生的《中古欧洲史》等中文专著,以及有关欧洲中世纪历史的部分译著。抱着不能误人子弟和不能辱没师门的态度,三易文稿,过程中还有很多无法言表的艰辛与认真,所做的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翻译出来的文本恰当、易读、有内涵。尽管如此,出于自身能力及知识所限,译文中一定还存在着不足甚至纰漏,还望广大读者以及各界同仁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译著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谢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特别是夫人冯佳娜,除了做好后勤以保障我有足够的时间和良好的环境开展翻译工作外,还经常在词汇选取、译文调整等专业方面给出意见,并作为首位读者校读了书稿。另外还要真诚地感谢张坤编辑对文稿的审校,细致入微的修正更是令人感动不已,为这本译著增色不少。
同时,感谢我的师长们和名家典著,开启了我的智识之门,让我不断成长。
人生短短数十载,但其实每人都是一部历史。回想翻译、校正本书的过程,可谓夜以继日,伏案而无心看窗外风景,但我的面前却繁花似锦。
王小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