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诗,有一种东方的典雅之美,平静自然,潇洒流畅,就像她的为人,从不矫揉造作,永远追求内心与外表的和谐统一。这种没有伪态的自然与朴素,贯注了她文学创作的始终。
像个灵魂失落在街边,
我望着十月天上十月的脸,
我向雾里黑影上涂热情
悄悄的看一团流动的月圆。
我也看人流着流着过去,来回
黑影中冲着波浪翻星点
我数桥上栏杆龙样头尾
像坐一条寂寞船,自己拉纤。
我像哭,像自语,我更自己抱歉!
自己焦心,同情,一把心紧似琴弦,——
我说哑的,哑的琴我知道,一出曲子
未唱,幻望的手指终未来在上面?
《十月独行》里,林徽因是一个在岁月中行走的孤独者。她孑然一身,伫立在广袤的天地中,看人来人往,细数那些被记忆雕刻的时光。如她在诗里所说,“像坐一条寂寞船,自己拉纤”,由自己寻找生命的真相。
林徽因的诗歌创作在京派文学的活动中逐渐走上巅峰。这一时期除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以外,她发表的主要诗作有《十月独行》《雨后天》《秋天,这秋天》等。
是谁笑得那样甜,那样深,
那样圆转?一串一串明珠
大小闪着光亮,迸出天真!
清泉底浮动,泛流到水面上,
灿烂,
分散!
是谁笑得好花儿开了一朵?
那样轻盈,不惊起谁。
细香无意中,随着风过,
拂在短墙,丝丝在斜阳前
挂着
留恋。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
是谁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摇上
云天?
这首《深笑》可以说代表了林徽因当时诗歌风格的转变,笔调变得清丽明快。同时也可以看出林徽因一个时期内总体上的美学追求,清新、细腻、纯净,仿佛每一个句子都有很高的透明度,同时又很讲究韵律美、建筑美、音乐美。
还有她的《藤花前——独过静心斋》:
紫藤花开了
轻轻的放着香,
没有人知道……
紫藤花开了
轻轻的放着香,
没有人知道。
楼不管,曲廊不作声,
蓝天里白云行去,
池子一脉静;
水面散着浮萍,
水底下挂着倒影。
紫藤花开了
没有人知道!
蓝天里白云行去,
小院。
无意中我走到花前。
轻香,风吹过
花心,
风吹过我,——
望着无语,紫色点。
用独特的意象、全新的审美角度,像工匠用彩瓦砌造钟楼一样,她用语言营造着一个完美的艺术建构,仿佛心的背面,也沐浴着春日明媚的阳光。
古典主义的理性与典雅,浪漫主义的热情与明朗,象征主义的含蓄与隐秘,这三者在她诗中的统一,以及古典主义风格的托物寄情与现代主义的意象表情的对立统一,共同构成了她在这个时期的艺术风格。
但林徽因的诗歌才华并不是这时候才被人认可的。早在到香山养病期间,她就已经写下了不少水准不俗的作品。1931年4月的《诗刊》第二期,发表了林徽因的三首爱情诗: 《那一晚》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当时她的笔名是“尺棰”。
到了香山后,香山的春日更引发了她的诗兴,她便如痴如醉地写起诗来。她的每一首诗都与自然和生命息息相关。她的诗歌受到英国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在早期体现得更加明显。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这一句,甜到人的心里,灿烂无比。这首诗是林徽因早年写下的,浮动着生命气息的旋律,从眼神里,从嘴角边,从甜美的微笑里静静流淌。美好得似乎伸手便可触碰,一触碰却又消逝无影。
这段日子里,林徽因还创作了《一首桃花》《激昂》《莲灯》《情愿》《中夜钟声》《山中一个夏夜》等诗歌。这是她写诗最多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作品,传达出她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情感细腻,构思巧妙,以独特的想象,创造了一个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诗性世界,具有音乐、绘画和建筑美。
从这个花季始,她走上了诗歌创作的漫长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