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灾难,世人唏嘘,但对逝者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只是,有些人生就掀起风浪的本事,逝去之后亦能让世人为他消耗光阴。而那光阴,终究要在世人的回忆里,丰润鲜活。
徐志摩乘飞机遇难,让整个文艺界为之震动。为了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诗人,众多诗文好友商定设立徐志摩文学奖,并建立徐志摩图书馆以及徐志摩纪念馆。在搜集徐志摩生前书信、日记的过程中,几位友人发生了“康桥日记”的纠纷,被人们称为“八宝箱”之谜。
1925年春,因和陆小曼的恋情闹得满城风雨,徐志摩决定到欧洲旅行,散心避风头。但他的日记和书信以及手稿等不便随身携带,便装进一个箱子,欲找人代为保管。由于里面的东西涉及他和林徽因早年的一段情缘,自然不方便交给当时正与自己恋爱的陆小曼。于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徐志摩便将箱子托付给了凌叔华保管。
凌叔华是北大英文系教授、文学理论家陈西滢的夫人,与徐志摩相识于泰戈尔访华之际,是新月社的成员。两人之间曾有书信来往,友谊深厚。
徐志摩遇难后,凌叔华和林徽因都曾说志摩生前给予她们为自己写传记或保管书信的允诺。有些朋友,比如沈从文认为由凌叔华保管更为妥当。胡适是这一群人中的“老大哥”,他与梁氏夫妇感情甚好,因此,更倾向于“八宝箱”应该交给林徽因。
徐志摩去世后,胡适打算为徐志摩出版文集,便写信给凌叔华,要求从她那里拿到“八宝箱”。凌叔华在写给胡适的回信中说,箱子里面有陆小曼的两册日记,写在和徐志摩热恋初期,其中有不少是骂林徽因的话,因此,此箱不便交与林徽因,当由徐志摩的遗孀陆小曼所有。
但胡适并没有将箱子交给陆小曼,而是全部交给林徽因。不过,凌叔华在将徐志摩全部遗稿交给胡适前,自己私藏了《康桥日记》中的两册。 《康桥日记》是徐志摩热恋林徽因时写下的感情独白,并在生前承诺日后将交林徽因保管。
后来,凌叔华想要收集《康桥日记》,由自己编辑出版,便找到林徽因,希望从她这里征集徐志摩致林的书信。林徽因婉言说,信在天津,且内容大部分为英文,不方便马上收集,并顺势问及被凌叔华扣下的那两本日记。凌叔华不好明确拒绝,就约定三天后让林来家里取。临走前,林徽因让凌叔华带走了“八宝箱”里两本陆小曼的日记,希望能从凌那里交换到属于自己的《康桥日记》。
但是,三天后,林徽因并没有在凌叔华家里见到她,只得到凌叔华留下的一封信,说是日记没有找到,这几天忙碌,要周末才有空寻找。林徽因知道凌叔华有意拖延,气得一夜没睡,无奈之下,便向胡适求助。于是,胡适另写一信给凌叔华:
昨始知你送在徽因处的志摩日记只有半册,我想你一定是把那一册半留下做传记或小说材料了。但我细想,这个办法不很好。……你藏有此两册日记,一般朋友都知道……
所以我上星期编的遗著略目,就注明你处存两册日记。……今天写这信给你,请你把那两册日记交给我,我把这几册英文日记全付打字人打成三个副本,将来我可以把一份全的留给你做传记材料。
在胡适的劝说下,凌叔华将半本《康桥日记》交给林徽因。
但是,拿回的日记依旧是不完整的。林徽因将这半本和自己手上的一对比,发现仍有被截去的四页。如此,林徽因对凌叔华很是不满,而凌叔华也对林徽因从此心生芥蒂。至于残缺的四页是否最终被林徽因要回,我们已不得而知。到此,由“八宝箱”闹出的风波已大抵告一段落。
对于如此心切地想要得到《康桥日记》的原因,林徽因自己的解释是“好奇”“纪念老朋友”,至于是否真有“销毁”过往的动机,恐怕世人无法知晓了。《康桥日记》没有公开发表的原因,林徽因在之后写给胡适的一封信中说,是因为“年青的厉害”,“文学上价值并不太多”,况且,当事人大多健在,这些日记在当时出版是不合时宜的,也不急着用这些材料写传记。
日后,徐志摩“八宝箱”中的遗稿,由陆小曼整理后以“爱眉小札”和“眉轩琐语”为题发表。而林徽因手中遗存的“日记”,早已灰飞烟灭,一如那消散在康河雾霭中的英伦之恋,在十里洋场乐声中的你侬我侬里,不见踪影。
历史也许并不如烟,即使无法改变,也早已说不清,道不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