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松竹梅三友图(1 / 1)

滚滚红尘,沧海桑田。执着的心,究竟要承载多少思念,才能历尽千帆,抵达岁月的彼岸。那把酒言欢的且斟且饮,那痴情曼妙的自我陶醉,都已化作万丈红尘里,凄绝的思思念念。

1924年4月23日,墨绿色的车厢如同从远海归航的古船停泊在了北京前门火车站的月台上。一群文化名人打扮一新,严肃的神情中透出期待和焦急。梁启超、蔡元培、胡适、梁漱溟、辜鸿铭、林长民等人或西装革履,或长衫飘逸,个个气度不凡。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林徽因,身着咖啡色连衣裙搭配米黄色外套,素净淡雅。她手捧一束红色郁金香,年轻娇美的面容被衬托得更加动人。

此次访华的,是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泰戈尔。来到这个心向往之的东方国度,这位印度诗人被每一处踏访的遗迹深深吸引。泰戈尔访华的演讲稿是徐志摩事先翻译好的,诗哲的行程也是他精心安排的。其间,徐志摩作为泰戈尔的好友和翻译,一直陪伴在他身边。

林徽因的情感也许没有诗人那么外露和激**,但是她的内心也无法平静。对于泰戈尔那些脍炙人口的名作,爱诗的林徽因早已烂熟于心,她时刻都在盼望着能够早一点儿见到这位睿智的偶像。

鸽哨清亮悠扬地划过如洗碧空。日坛公园的草坪修剪一新,阳光铺展其上,每一片草叶都闪耀着淡淡的金色光泽,散发出令人心情舒畅的植物的清香。那是一种令人想起梦境中的故园的清香,遥远、古老而又安宁。

欢迎泰戈尔的集会就在这片草坪上进行。在林徽因的搀扶下,泰戈尔登上演讲台,担任同声翻译的则是徐志摩。当天,北京城的各大报纸都在头条报道了这次集会的盛况。说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林徽因的青春美丽、徐志摩的风度翩翩和诗哲的仙风道骨相映成趣,一时成为城内美谈。

5月8日,四百位京城最著名的文化界名人出席了泰戈尔六十四岁的生日宴会。为给这位远道而来的诗哲祝寿,新月社排演了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齐德拉》。

这是一个与爱情有关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观众最关注的不是王子公主,而是扮演公主和爱神的林徽因与徐志摩。在表演中,他们很快进入情境,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尽管演出大获成功,此时的梁家却高兴不起来。当时,周围的朋友都知道徐、林二人余情未了,特别是徐志摩,一直没有完全放弃追求林徽因,这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他回国后一直殷切地待她,如初见一般温柔热切。或许,林徽因曾有过短暂的挣扎,但她最终选择远离感情的是非,同梁思成一起远赴美国读书。

林徽因与徐志摩之间的爱情苏醒宛如一次生命的回光返照,他们终究会渐行渐远,消失在彼此的世界。原来,爱情也是这般脆弱。

大抵,世间的爱情只有两条路:爱或不爱。大多数时候,爱情不会顺着各自的意愿前行,某些时刻,它就如同初生的牛犊,人们 越想抓住,它就越想走开。爱不是来得太快,就是来得太迟,美丽的错误往往最让人难以抉择。

在一段孤寂清冷的日子里,我们能够给予对方渴望得到的温暖,安抚对方那颗跳动不安的心,静静聆听对方如痴如醉的呢喃,默默注视对方如梦如花的表情,悉数着生活中所发生的点滴。记住那些让人微笑又温暖的细节,这已是人间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