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之事,向来亦无道理可言。有些人注定没有感情的交集,纵使才情翩翩的富家公子与端庄善良的大家闺秀结为连理,也丝毫泛不起半点情之微澜。徐志摩与张幼仪便是如此,因为无法在彼此的生命里种下爱情与惬意,所以,一路颠沛,终于失意。而有的人,则是无涯的时间荒野里,缘分注定的相遇,如同林徽因与梁思成,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一切,只是刚刚好。
十四岁那年,林徽因在教会女校上中学,一天,一个文质彬彬的少年到林家拜访。他戴着眼镜,却眼神坚毅,只是神态有些局促不安,这让林家大小姐觉得十分有趣。林长民曾告诉过她,这个少年是他的好朋友,鼎鼎大名的维新派领军人物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
梁思成走后,林徽因的二娘程桂林打趣地说:“宝宝,这个梁公子怎么样?你爹爹打算招他当女婿呢。”听完这话,徽因立刻羞红了脸,低头跑开了。二娘不会无缘无故说这话的,林长民跟她走得近,必然跟她提起过什么。
对于父亲第一次见到母亲的情景,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在《回忆我的父亲》中写道:
门开了,年仅十四岁的林徽因走进房来。父亲看到的是一个亭亭玉立却仍带稚气的小姑娘,梳两条小辫。她的双眸清亮有神采,五官精致有雕琢之美,左颊有笑靥;浅色半袖短衫罩在长仅及膝下的黑色绸裙上;她翩然转身告辞时,飘逸如一个小仙子,给父亲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梁思成对林徽因可能并非绝对的一见钟情,但定然是有好感的。从梁再冰的记述可以看出,林徽因和梁思成身边的女孩都不一样,或许,正是这股特别的清新气质,使他对这个女孩有了格外的好感。
只是在那天后,林徽因的父亲再也没在女儿跟前提过梁思成。她与那个少年的再次相遇,是在三年之后。
1921年10月14日,结束了一年多的欧洲游学,林徽因和父亲乘坐“波罗加”号邮轮从伦敦转道法国,踏上归国的旅程。回国后,父亲留在上海,她回到北京的教会女中继续上学。
之后,她与梁家的来往越来越频繁,在谈到各自的理想时,梁思成说,他将来或许会跟他的父亲梁启超一样,从事政治。对此,林徽因不以为然,她说: “从政需要磨炼,也需要天赋。古往今来,把政治之路走得顺风顺水的人不多,即使我的父亲,也许还有尊驾——不好意思,唐突了,不过这不是我操心的,我感兴趣的是建筑。”
这话让当时二十岁的梁思成感到惊讶:“建筑?你是说,盖房子,女孩子家怎么做这个呢?”“不仅仅是盖房子,准确地说,是architecture,叫建筑学或者建筑艺术吧,那是集艺术和工程于一体的学科。”林徽因对此解释道。
她异于同龄女孩的开阔眼界、敏捷思维以及优雅的谈吐和出落得越发美丽的容貌,打动了梁思成。回到家后,他跟父亲确定了两件事:第一,他要把建筑作为终生的事业和追求;第二,他想要约会林家大小姐。
对此,梁启超十分赞同:“徽因这孩子不错,爸爸早就支持你们交往,其他的,就要随缘分了。”这是当时梁启超希望看到的情况:父母留意,确定人选,然后创造适当的机会让两人接触,两人经过充分的了解,自由恋爱后结合。这是这位维新派大人物心目中“理想的婚姻制度”。
梁家的大小姐梁思顺就是父亲“理想的婚姻制度”的实践者。梁启超选定的得意女婿周希哲,原本出身寒微,但后来成为驻菲律宾和加拿大使馆总领事,对梁思顺和梁家都很好,这是梁启超一直引以为傲的。1923年11月5日他给女儿写信说:
……徽因我也很爱她,我常和你妈妈说,又得一个可爱的女儿……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得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极了,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好孩子,你想希哲如何,老夫眼力不错罢。徽因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
对于梁思成的追求,林徽因并未拒绝。日后,他们时常在环境优美的北海公园游玩,一起逛太庙,偶尔也会去清华学校看梁思成参加的音乐演出。或许,与诗人徐志摩相比,梁思成少了些浪漫温柔,却多了一份踏实稳重。更重要的是,梁思成与林徽因年龄相仿,他们之间的交流很轻松愉悦,而不是那种混合着忧愁与负罪感的沉重。
事情进展颇顺,这对金童玉女相处愉快,彼此好感与日俱增。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一方面看好梁思成,一方面也希望女儿早日断了对徐志摩的念想。
不久,林徽因同梁思成一起赴美国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