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巡幸木兰 皇上胆怯(1 / 1)

就这样,谕令发了出去,第二天桂良便回到了京城。咸丰皇帝又发了道谕令,令僧格林沁严加防范,以防联军突然进攻。九月七日,咸丰皇帝亲书谕旨给惠亲王绵恺,怡亲王载恒、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和另外几个军纪大臣,指出:

“一、天津通商,桂良既然答应,只好如此,决裂后再因时处理。

二、赔偿军费,桂良擅自应许,将立置典型。

三、带兵换约,不得不防。

四、巴夏礼先行进军,决不允许。

五、英法联军应退出天津、大沽口。

六、决战宜早不宜迟,趁秋冬之际,用我所长,制彼所短。”

读完宣旨,大臣们深感皇上有应战的决心,绵愉说:“皇上所言秋冬之际,用我所长,制彼所短,英明之至。英法联军远离国家,出来时没有准备过冬的棉衣,一旦寒风入侵,他们抵挡不住,若士兵病倒大半,正可发挥我清军的威力。”

杜授田之子杜翰也说:“皇上圣明,与英法决战乃扬我大清国威,此举可行。”

但是,也有几位大臣有些顾虑,端华与载恒一唱一和道:“大姑子之战,清军惨败,由此看来夷国不是好惹的。”

“若要再战,劳民伤财,恐怕后果会更严重。”

大殿之上,主战与主和的都有。咸丰皇帝不愿子孙后代骂他是“脓包天子”,便说:“战定了,毋庸再议。”

接着,他便谕令绵愉、载恒、端华、穆荫、杜翰等人迅速赴京城各个据点,加强防范、后集兵力以御敌。载恒、穆荫与其他人刚刚转身离去,御前太监便唤回了他们:“两位大臣请留步。”

载恒、穆荫不知道所为何事,只好折了回来,咸丰皇帝令太监奉上御书谕旨,载恒、穆荫一看,原来是皇上封他们为钦差大臣,明日赴天津与外国公使谈判。谕旨写着:“除面奉旨许酌办的几条外,如再有要求,可许则许,亦不必请旨。如万难允许之条,一面发报,一面只招僧格林沁督兵开仗。载恒等即刻撤离回京。”

两位新任的钦差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中是有苦说不出,如此重任压在他们的肩上,他们只好硬着头皮顶下去。从谕旨看来,咸丰皇帝是极不情愿开战的,但万不得已时,也有开战的可能性。

九月十四日,载恒、穆荫复照外国公使,允许巴夏礼、威妥玛带从人二十一人到通州谈判。对于这次的谈判,咸丰皇帝早有两手准备。狡猾的洋鬼子的卑鄙伎俩,他们早就已经看透了。其实谈判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于是,朝廷开始布置兵力以备开战。

三天后,僧格林沁接到加急谕旨,要他加强防范,如果一旦发现外国人的军队来的通州,立即给予迎头痛击。同时,胜保也接到加急谕旨,令他带精兵八千驻扎通州西郊。

咸丰皇帝又从山东、山西、陕西等地调来了两万多清兵,他认为通州附近兵力已足,任他洋鬼子多么先进的武器也摧毁不了重兵重重把守的通州。天子的大门关牢了。万一谈判失败,便将巴夏礼、威妥玛作为人质扣留,逼英法联军退兵。

通州谈判,双方各持己见,时而勉强的进行着,时而拍案而起。英国公使巴夏礼提出到京城向大清皇帝亲呈国书,并且要求撤离北京周围所有的防御,载恒猛的站了起来,严声的说道:“这件事关系到大清的国体,我大清万万不能应允。”

巴夏礼冷嘲热讽,他说:“大清的皇帝难道真的是天之骄子吗?为什么不可拜访于他。”

穆荫反唇相讥:“请问公使先生,你们的英国女皇可以随便接见客人吗?”

“女皇陛下至高无上,怎可屈尊。”

“那大清的皇帝更高贵,如果你坚持亲呈国书,也可以,但必须要我们大清国的礼节,拜跪如仪”。

巴夏礼哈哈大笑:“岂有此理!我这高贵的双膝能向别人下跪吗?你们中国人长的一副软骨头,见人就下跪磕头,可我们大英民族没长那副软骨头。”

巴夏礼的话还没有落音,只见载恒使了一个眼色,一个兵丁冲了上去,抓住巴夏礼的衣领不放,吓得巴夏礼大叫:“不得无礼。不----、”

第二句话还没有说出口,兵丁一个横扫腿,巴夏礼的膝盖处一软,“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穆荫冷笑了一声:“骨头软得很啊。”

巴夏礼、威妥玛惊呆了。他们魂魄未定,战战兢兢的夺门而去。当他们狼狈逃窜的身影消失后,载恒下令:“即刻通知僧格林沁,不能让他们两个人逃跑了。”

“嗻”

一个时辰后,兵丁来报:“钦差大人,巴夏礼已经被擒,现在正在押往通州的路上。”

载恒有些兴奋,他对穆荫说:“上奏皇上,说巴夏礼已经被擒,敌人军心必乱,趁机出兵一定必胜。”

穆荫却有些担心,他生怕这样做会反激联军炮击通州,便说:“依我看,还是快放了巴夏礼吧,并向他们赔礼道歉,说这是一场误会。”

载恒一跺脚,急了。他好不容易才抓住巴夏礼,怎么能轻易的放走敌人。若是皇上听到擒敌的消息,一定会龙颜大悦,说不定还会赏他一顶花翎呢。

却说奏折到了京城,咸丰皇帝的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滋味。这一下,他要逼上梁山了。他传谕内阁,闭关各海口。断绝所以的贸易,战争近在眼前。

一八六零年九月十八日,炮声再次响起,英法联军集中火力炮轰张家湾,清兵纷纷败退。两个时辰后,英法联军用枪炮轰开了通州的南城门。他们继续向西面涌进,一直涌到了八里桥。

八里桥距离京城只有二十多里地,是入京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半个月前,八里桥便云集了各省精兵三万多人。而骁勇善战的蒙古马队就有一万多人。联军一冲进八里桥,战斗就更加的激烈而残酷了。

三万多清兵有三员大将率领,他们是僧格林沁,胜保和大学士瑞麟。起初,他们信心百倍,决心杀敌,尤其是大将军胜保,他一马当先,纵身跃上马背,举刀冲向联军。士兵一看统帅如此威风凛凛,便全都振奋了精神,他们辫子一甩,袖子一捋,呐喊着通向敌军。一时间,八里桥变成了血肉沙场。

整个战斗杀声震天,联军枪炮虽然威力巨大,但面对面的肉搏战,还是清兵长矛、弓箭更见效。一刀下去,洋鬼子的头颅滚到了一边,再一刀,洋鬼子的胳膊断了下来。有的鬼子吓得抱头逃窜,有的求饶,有的眼一闭把头送了上来。这时,清兵回合。商议下一步的对此,敌军暂时败退,等于说他们撤军了。

可是,找了半天也不见他们的人影,胜保急了,抓过一个兵丁问:“你们的大人呢?”

那个兵丁哆哆嗦嗦不敢讲话,胜保急了,举刀吓唬他,兵丁哭着说:“僧格林沁骑马而去,瑞麟大将军也早已不见的踪影。”

胜保急的脸上煞白,大骂一句:“妈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轰”的一声巨响,炮弹在离胜保不远处炸开。他忙大呼,令清军后撤。原来,正在清军与一部分联军酣战之际,另一部分联军避开了战壕掩体。

几声炮响后,清军渐渐地支撑不住了,纷纷败退。到了晚上,清兵实在坚持不住,八里桥失陷,京城已经完全的暴漏在联军的枪口之下。

就在八里桥激战的时候,咸丰皇帝为自己安排了一出戏。---巡幸木兰。

什么是“巡幸木兰”呢?

“称木兰者,国语哨鹿之谓。围场为哨鹿所,故云尔。久则视若地名,且有称上兰者。”

就是说,在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爱新觉罗奕泞,即咸丰皇帝要去承德避暑山庄打猎。荒唐之极,辱国天子竟然想逃跑了。

乱世危急之际,堂堂的一国之君哪儿有心思去打猎,所谓“巡幸木兰”,即逃跑。他动这个念头是由一份奏折引起的。

当大沽口失陷后,一向骁勇善战的僧格林沁一下子泄了气儿,他深知夷人洋枪、洋炮的厉害,便上奏一份密折,劝皇上巡幸木兰。但是,时况并不是十分的危急,咸丰皇帝便压了这份密折。如今紫禁城里的天子似乎已经听见了洋炮、洋枪的声音,龙椅便做不稳了,他又想到僧格林沁的那份密折。

不到万不得已时,咸丰皇帝是不会想到“巡幸木兰”的。不过,他从心底深处感觉僧格林沁,不管怎么说,这个老臣是为皇上考虑的,为他的安全着想的。

八里桥清军大败,咸丰皇帝再也沉不住气了,他对军机处的几个大臣说:“秋令已至,朕打算几天后启程。”

奕亲王奕忻连忙问:“皇上准备去哪儿?”

咸丰皇帝低语:“巡幸木兰。”

“什么?皇上有此意?”

恭亲王奕忻万万没有想到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皇上会打算出逃。咸丰皇帝默不作声,过了一会儿才说:“时局紧张,朕本想率师亲征以振军心。可是僧格林沁及肃顺、端华、载恒等爱卿竭力劝朕巡幸木兰。老六,你把“巡幸木兰”与“率军亲征”两种意见都拿出来,听一听群臣的意见。”

“嗻”

恭亲王奕忻有气无力的应了一声。他失望极了。自从皇兄奕泞登基以来,他忠心耿耿效力皇上,因为他觉得皇上是个明君,没想到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奕泞怯懦的本性完全表露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