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让我们重新讨论一下此前经常提到的一个问题,即家庭、学校和生活的教育究竟对个人心理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
毫无疑问,目前的家庭教育过于注重鼓励儿童争取权力和虚荣,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这样的经历。家庭确实有着独特的教育优势,没有任何机构比家庭更适于照顾儿童了,因为它是儿童长大的地方。家庭也是保证人类生存的最好地点,特别是当他们有病时。
如果父母富有洞察力,能够在一开始就发现孩子的坏习惯,进而通过恰当的指导纠正这些错误,我们就可以非常高兴地说:“没有任何地方比家庭更适于培养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人。”
但不幸的是,父母通常既不是好的心理学家,也不是好老师,家庭里存在的各种病态唯我主义似乎已经成为儿童抚养的主流思想,这种唯我主义认为,自家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值得爱护,更珍贵。这种家庭教育犯了最严重的心理学错误,给孩子灌输了他们必须比别人更优越的错误观点。
实质上,那些由父亲领导的,而且基于父亲优越感的家庭就是反映这种现象的典型,这种家庭只会给孩子带来伤害。父亲的权威无助于培养孩子的团体精神和社会依赖感。很快,父权经历就会诱使孩子产生明显或潜在的反社会感。
策谋造反绝不是公开进行的,独裁培养的最大危险就是它给儿童造成权力至上的感觉,让他们看到拥有权力的好处。于是,儿童就开始变得贪婪,渴望控制一切,变得虚荣和野心勃勃。以至于现在,所有的孩子都想当第一名,都渴望被别人顶礼膜拜。
他们迟早都要别人像屈服于已知的最有权力的人一样听从自己的意愿。错误期待的必然结果就是孩子挑衅父母和全世界。
在现有的普遍家庭模式的影响下,孩子实际上很难不把获得优越感作为追求的目标,透过那些喜爱扮“大人”的小孩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成年后,由于受童年潜意识回忆的影响,他们待人处事就像在家里一样随便,一旦受到一点点阻挠,他们就会逃避世界,悲观厌世。
家庭还是培养孩子社会感的好地方。然而,我们如果没有忘记家里存在的权力渴望和明显的权威气氛也会对孩子造成重要影响,就会发现,在这些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只具备一定的社会感。
母子关系决定了孩子第一次是如何争取关爱的,或许这是他们所拥有的最为珍贵的经历,因为透过这次经历,他们发现世界上居然还存在另外一个完全值得信赖的人。他们开始知道“你”和“我”的区别。
尼采曾经说过:“每个人的所爱都有母亲的影子。”瑞士教育改革家裴斯泰洛齐也曾经表明母亲作为孩子的理想,是如何决定以后他们跟世界的关系的。母子关系确实决定着此后的所有活动。
因此,母亲应该培养孩子的社会感,孩子的古怪性格源自于他们跟母亲的关系,他们的成长方向是由母子关系决定的,母子关系不佳的孩子有一定的社会交往缺陷。以下两种错误是我们经常犯的:
第一种错误跟母亲未能很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以至于孩子未能养成社会感有关。这种错误是非常严重的,造成许多不良后果——孩子在家里就像陌生人游**在陌生的土地上一样。帮助这些孩子的唯一办法就是让母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这种角色是缺失的。也就是说,这是我们唯一可以找回真实自我的方法。
第二种错误或许更常见。没错,母亲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但是,她的行为过于夸张和强势,导致孩子不能从母亲身上学习到任何社会感。这种母亲只允许孩子全心全意爱她,也就是说,这些孩子只能对母亲产生兴趣,对其他任何事情毫无兴趣。毫无疑问,这些孩子缺少社会感发展的基础。
除了母子关系,儿童的成长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快乐的童年有助于孩子及早发现自身价值。要是我们知道大多数孩子都需要面对许多困难,而他们在一岁之前很难独自适应生活或发现生活的乐趣,我们就不难理解第一印象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它们是路标,告诉孩子路在何方。
我们不应忘记,许多孩子生来就体弱多病,饱受痛苦和悲伤。我们也不该忘记,大多数孩子还不足以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样,我们就容易知道为何只有少数孩子可以满怀善意地看待生活和社会,以及为何世界缺少具有真正社会感的人。
此外,我们还必须考虑错误对儿童成长的重要影响。严厉和权威式的抚养会减少儿童的生活乐趣,就像为孩子铺好前进道路,把他们放进温室里,使其“适应”环境一样,这样,长大后他们就不懂得如何适应家庭以外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