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转眼到了2001年的春天,当这些江湖大鳄们依然蛰伏在公众视野之外时,媒体的聚光灯照在了华南板块的大地上。突然间,一切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2001年3月1日,远在北京的《中国经营报》整版刊发了一篇署名“王志纲”的题为《广深楼市较高低,华南板块定乾坤》的文章,首次向世人揭开了华南板块的面纱。
第二天,《南方都市报》也发表了这篇文章,全文论述和剖析了华南板块的真实全貌和竞争态势,内容虽与前者相近,但字里行间的火药味更浓。
南北呼应,一石激起千层浪。尽管此前悄悄麇集南村的发展商均保持低调,但盖子一旦揭开,这些行走江湖多年、能征善战的巨鳄们就都在聚光灯下现出了各自的“原形”。尤其是当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突然浮出水面的时候,无论是业界专家还是平民百姓,都不禁为之哗然。
战争真的这么快就会打响吗?很多人并不看好华南板块的前途。
其一,大多数人认为,华南板块要成为大广州未来的中央居住区,恐怕要经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发展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按照以往的经验,洛溪板块从萌芽到今天的成熟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指望华南板块在两三年内迅速催熟显然是不现实的。
另外,广州城里的日子并不好过,楼盘空置率节节攀高。据统计,1997年全市商品房空置191万平方米,空置率约10%;1998年达到267万平方米,空置率超过12%;1999年,更达到了创纪录的400万平方米,空置率超过21.4%;2000年则为584.09万平方米,空置率超过23.6%。
难道市场会格外偏爱刚刚崛起的华南板块?有人曾粗算过一笔账:这些大盘至少都是上千亩的体量,整个华南板块的总建设面积将超过3 000万平方米,如果按人均5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计算,居住人口将达到60万,这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上述楼盘,即使按10年的开发周期计算,每年的供应量也在200万到300万平方米之间,而广州2000年房地产交易总量也才六百多万平方米,供求矛盾显而易见。
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排除境外和市外的消费者,真的会有几十万广州人南下吗?
因此,有人得出结论:短时间内华南板块的供给量过大,肯定会有楼盘卖不出去,而大楼盘的过剩率会更高,迎接华南板块的必将是市场的一片凄风苦雨。
其二,很多实地勘察过华南板块的人,都未免有些失望。尽管这里生态环境不错,但作为未来城市的一个居住区,似乎还有很多欠缺。
首先,这一带的整体规划和市政设施似乎比市场慢了半拍,而发展商要完成各自的配套,难免会重复建设,资源将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发展商对此却无可奈何。地圈定了,但日后到何处去建大配套,怎样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其次,生活配套不成熟,上规模的超市、医院、学校、体育馆、污水处理系统都没有,大批房子建好了,大批业主入住了,这些人的衣食住行怎么解决?三是生活成本太高,如今出入番禺,洛溪大桥和华南快速干线设卡收费,公交车线路又不多。更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华南板块从区域成熟度方面考虑,发展空间有限,对居家生活的百姓而言,这一点非常致命。
总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解决。但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规划官员透露:广州市规划局在番禺撤市设区后,还未来得及规划,华南板块各地产商就纷纷上马了。那么,华南板块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洛溪板块?
其三,广州的其他板块会束手待毙吗?
据有关人士分析,对华南板块构成直接威胁的:一是以区位优势取胜的广州大道南侧的客村板块和洛溪板块;二是具有同等地域特点和同等价格的二线江景板块及员村、东圃板块。客村和洛溪是华南板块的两只拦路虎,特别是客村地区,虽然现在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板块概念,但这里的发展前景良好,可能成为广州市区内最佳的新居住中心。海珠区政府将迁到这里,新领事馆也早已选定在这里,二号、三号地铁线交叉穿过,前面还有“中国的塞纳河”流淌,加上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与天河核心区几分钟车程的便利等等各种有利条件,无不让人垂涎三尺,这里注定将是华南板块的最大竞争对手。东圃则借九运会之势,有侨鑫、中海等名牌发展商的几个大盘跃跃欲试。另外,市区内众多的江景盘、山景盘也都不是泛泛之辈。各大板块之争拉开帷幕,强手如林,华南板块凭什么能赢?一个昨天看来还是那么遥远的板块,凭什么在这场拉锯战中出奇制胜呢?
其四,如果战争真的打响,那么一定避免不了惨烈的价格战,其结果肯定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价格战,往往是大鳄们绝对的杀手锏。当年碧桂园单挑洛溪板块,其凶猛的价格竞争策略着实让丽江花园等老地主吃了不少苦头,而华南板块的竞争比前者要激烈得多。一旦杀得红眼,难免有人会率先挑起价格战,利用“颠船”政策挤压对手。
累计投资已过百亿元的祈福新村董事长彭磷基坚定地表示,祈福新村宁愿暂时封盘也不会加入价格战。他说,祈福新村的楼价已经走得很低,楼盘开发虽已步入经济规模,而且他们土地拿得早,与别人相比,开发成本也应该是最低的,但是再降价就要亏本。
像碧桂园这样的大佬也放出风来:“谁也别想打价格战!”
但只要想想近年来家电行业此起彼伏的价格大战,谁又能保证华南板块会是一片净土呢?
有人说,在华南板块名家聚集、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如果楼盘过剩,房地产商又急于收回资金,唯一的出路是降价销售。那么,华南板块这个本来就松散的同盟,还能是铁板一块吗?肯定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赚取利润是商人最大的追求,这比同行的义气和约定更加重要。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久的同盟。所谓的“板块”在关键时刻可能土崩瓦解,谁能保证将“不降价”进行到底?
其五,华南板块难逃同质化的怪圈,谁将是最后的幸存者?
有人说,现在的房地产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而这一点在华南板块将显得更为突出,因为八大顶级高手“内功”相当,招式虽有差异也大同小异:无非是你请来“贝尔高林”,我就去请“高林贝尔”;你设计夏威夷风情,我就整出东方威尼斯。反正大家同处一个地块、同打一条江的主意,到最后虽然表面上各有风格,但实质却会惊人的相似。我们不排除华南板块每一家的推盘,都有可能会引发一次广州的看楼地震,但如果看楼变成了一场“庙会”,热闹过后,就会真的人去楼空了。因为目标客户群是既定的,面对三千多万平米的楼盘,个个都是精品,家家都相似,他们该如何选择?在同一个笼子里住不出不同的心情。
的确,对于逐鹿华南板块的发展商来说,他们似乎难逃同质化竞争的罗网。有雄厚的实力作后盾,这些发展商都可以请来国际一流的专业机构加盟,无论是社区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还是配套服务,都不会相差多少,那么,彼此之间比拼的到底是什么呢?诸如此类围绕华南板块的疑问层出不穷,这里不能一一赘述。但无非是两种观点:一是不成气候;二是惨不忍睹。此时的华南板块,依然紧锁在一片浓重的迷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