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揭阳水城(1 / 1)

潮汕境内主要有韩江、榕江、练江三条河流,地形西北高而东南低,东北和西北多高山,东南面海,形成了一个内陆比较封闭,却向海洋开放的地理小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潮汕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经济区域,并“酿造”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社会文化区域。

潮汕人最大的传奇在于其遍布全球的移民体系。潮汕向海外移民的历史长、人数多、分布广,至今没有停止。今天的潮汕民系甚至占到海外华人的三分之一,可谓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潮汕人在向外移民的过程中,不仅向东南亚地区及海外发展,同时也向周边扩展并不断进入内陆地区,从而形成了“大陆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的独特格局。

潮商素以“东方犹太人”著称与世,亚洲首富李嘉诚就是杰出代表。“天下最富是潮商”,2004年海内外所有潮汕人财产总值8700亿美元,保留国内户口的海内外发展的潮汕人财产总值3700亿美元。中国历史上,晋商、徽商、潮商都曾各领**,但今天前二者都偃旗息鼓,唯有潮商旗帜依然树立。探究其本质,以山西票号为代表的晋商和红顶商人胡雪岩为代表的徽商本质上都是官商,唯有潮商坚持不懈地走市场之路。

潮汕人生活资仰于海洋,耕海,冒险,海神崇拜等海洋文化至为发达。因此,潮汕人习惯于开放流动,信仰拼搏开拓冒险精神,崇尚抓住机遇能力,潮汕人甚至把“爱拼才会赢”这种文化形态融入了自己的性格中。

潮汕地区三面背山,一面向水,境内虽有富饶的潮汕平原,但生存环境并不好,地少人多,人均可耕地不到三分田,常有台风与地震威胁,恶劣的生存环境培养了潮汕人“耕田如绣花”的精耕细作优良传统,堪称中国农业社会的典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这个美食国度,各大菜系争奇斗艳,但潮汕菜今天隐隐已成为王者,成为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的顶级菜系。奠定潮州菜作为高档精细菜的名声的,首推当然是遍布世界的潮汕人。其次就是潮汕人返璞归真的烹调理念。

潮汕人认为所有的烹调手段,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呈现出食物本身的质感和味道。好的潮汕菜标准是烹制什么菜就得有什么菜的味道,不能让佐料抢了主菜的味道;而有助于发挥食材本质的方法就是好方法,这个理念和中国大多数菜系都截然不同,倒是和日本料理颇为相似。而“于平凡中见神奇”也是潮汕菜中非常值得一提的特点。

工作室近年来通过对成都、丽江等城市发展中的若干实践,将历史和文化成功地融入城市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赞誉,因此,我们也接受到了一家颇具实力的潮汕企业,广东创鸿集团的邀请,为一个潮汕地区仅存的旧城改造项目把脉找魂,这就是地处揭阳的岭南水城项目。

天下潮汕出揭阳

“潮汕”虽名满天下,但大多数人都会把潮州作为潮汕地区的文化之源,把汕头作为潮汕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而占地最广,人口最多的揭阳却默默无闻,知名度相对低很多。

实际上,揭阳乃是潮汕之源,有“天下潮汕出揭阳”之说。

首先,潮汕文明发轫于揭阳。

早期文明的孕育,大多产生于靠近内河的冲击平原。由榕江及韩江构成粤东古文明产生的两河流域,吸纳和融合中原及周邻先进文化,并与之水乳交融,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潮汕文化。而揭阳所处的榕江流域沿江冲击平原的南北两侧有较大范围的丘陵和低山分布。受海洋性暖湿气流的调节,全流域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强,雨量充沛,非常适合古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揭阳所在的榕江流域密集分布了大量从先秦到两汉时期的遗迹,是潮汕地区人类活动最重要的起源地。 尤其是距今6000年-4000年的后山文化和距今3400年-2900年的浮滨文化,显示出了在整个潮汕地区先进的文明发展水平。

潮汕先民活动在后山文化和浮滨文化中达到高峰,在“虎头埔-后山-浮滨”这样一个文化序列结构的形成过程中,潮汕文化的雏形也日渐清晰。尤其是浮滨文化出现,是商文化在南渐的过程中,一方面融合了土著文化,另一方面也接受了土著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异产生的新群体。后山文化和浮滨文化的主要区域是在今天的榕江流域,也就是说,华夏文化与南疆的土著文化的第一次融合主要就在今天揭阳这片土地上。

其次,潮汕地区规制首建于揭阳。

揭阳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南越国后期,依山面海的揭岭之阳已有揭阳令管治,史定就是最后一任揭阳令。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后,正式设置揭阳县,这标志着潮汕地区首次进入国家行政建制,这也是潮汕地区进入中华文明的里程碑式的起点。

再者,影响潮汕地区的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在揭阳产生了充分互动。

潮汕文化是农耕文明同海洋文明交流、融合的结果。潮汕文化既有农耕文明精细、保守、凝聚性强的特点,又有海洋文化开放、进取、外向、包容特质。这两种特质,在揭阳地区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特征。

不过,由于历史的变迁,潮汕地区的中心在数百年之间发生了数度变化。

在古揭阳的五百多年,其政治中心在榕江流域的揭阳。而古揭阳的建置也促使今天的揭阳地区发展成为当时粤东地区的文化及经济中心。东晋时期,郡治转移到潮州,潮汕的文化中心随着政治中心而转移。韩愈入潮标志着韩江文化进入繁荣时期,潮汕地区的教育和文化获得空前发展。1860年汕头开埠,西方文明进入,大量潮人由汕头开始移民海外。解放之后,汕头成为最早“深珠汕厦海”五个特区之一,潮汕地区正式进入滨海时期。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当中国将跨入一个全新时代的时候,揭阳是否能赢来新的机会?而处于揭阳中心的岭南水城项目,又面临的是何种发展局面?

大粤东领袖城市的雄心

对于粤东地区的发展模式,似乎早已尘埃落定。

广东省的关于粤东的发展思路主要通过《粤东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来落实,核心思路是通过粤东区域经济一体化,做大经济总量。《规划》提出,以汕头、潮州、揭阳为节点的金三角形成,通过产业互补、设施共享、交通共建等一系列举措,粤东一体化格局初步构建。以“粤东金三角”为平台,通过各城市的功能互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潮汕揭三大核心城市的定位上,也非常清晰。汕头市要建设成为粤东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港口城市和生态型海滨城市,潮州市要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滨江城市。而揭阳则是按照“粤东水城”的要求建设成为山海工商城市。

看起来,汕头依然要继续其区域经济中心的功能。但实际上却不尽然。

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区域中心城市具有极大的聚集功能、扩散功能和创新功能,能够促进整个区城的经济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工作室却认为,区域中心城市不是规划出来的,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确立的,今天揭阳的发展已经对汕头的粤东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提出了强劲挑战。

首先是汕头自身的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汕头的龙头地位没有完全凸显,难以形成凝聚力,汕头特区更是落在了五大特区之末,这是造成整个粤东产业发展缺乏聚集的动力,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多年来粤东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致命硬伤。从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看,虽然在经济总量上汕头目前仍占有一定优势,但主要指标增长速度均明显落后于其余三市,总量优势有逐渐被缩小的趋势,发展后劲显得不足。

揭阳在经济总量上仅次于汕头,2011年,揭阳城市GDP已达1230亿,距离汕头1425亿仅一步之遥。而各项经济增速在四市中均位于首位,另外土地资源丰富,人口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按照近五年平均增长速度,揭阳经济总量将于2016年超过汕头,成为粤东之首。

更重要的是,大交通的改善,使揭阳成为大粤东区域**通枢纽。2012年揭阳潮汕机场的建成,一举开创了粤东地区4D机场之先河,取代汕头成为了粤东空港。揭阳潮汕机场,距离揭阳、汕头和潮州3市中心区的公路距离分别为22公里、28.5公里和24公里,覆盖服务3市1300多万人,辐射整个粤东地区和闽赣部分地区。而规划建设中的厦深高速铁路的沿海铁路大通道,建成后厦门到深圳不用3小时。该线还将向北延长到上海,形成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地区的沿海铁路大通道,彻底改变粤东地处“省尾国角”尴尬区位。

在揭阳最近数任领导班子的努力下,大粤东领袖城市的雄心呼之欲出。

工作室认为,揭阳要成为大粤东领袖城市,在新一轮的发展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仅仅具备经济和交通为代表的硬实力是不够的,以潮汕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将成为另一把实现雄心的钥匙。

对于生机勃勃的揭阳来说,首先要使潮汕文化在继承中创新,成为城市独特竞争力。将文化的核心信息萃取出来,植入城市形象之中,并在空间上进行创新展示,转化为城市品牌的价值内涵,重树揭阳在潮汕文化的独特地位。其次,要结合潮汕文化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提升第三产业。凸显“岭南水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资源优势,体现揭阳在潮汕地区旅游格局中的特殊地位。第三要构建承载潮汕文化,消费潮汕文化,体验潮汕文化的平台和载体。结合旧城改造和揭阳城市建设,高起点科学规划,为潮汕文化的创新提供空间,为提升城市影响力打造抓手。

在推动揭阳城市发展成为大粤东领袖城市的背景之下,我们发现,岭南水城项目具备了非常独特的价值和十分重要的意义。

江海浮玉 潮心涌莲

岭南水城项目所在地的揭阳市榕城区地处粤东潮汕平原中部,榕江流域中段,背倚紫峰山,周环榕江,处于潮汕揭三个城市的地理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全区东西长约13.5公里,南北宽约14公里,总面积91.26平方公里。辖区内历史名胜古迹众多,主要有学宫、孔庙、进贤门、禁城、双峰寺、城隍庙、关帝庙等,文化底蕴深厚,先后获得“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国画之乡”“小戏之乡”等称号。

在揭阳发展总体规划体系中,榕城区作为主城区,主要承担综合服务和生活居住功能。榕城区处于汕揭梅发展轴,揭潮发展轴和揭普惠发展轴的交汇处。从城市交通规划图来看,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交通和快速路路网最密集之处。榕城区具备服务和辐射整个潮汕地区的良好条件。

以榕城区为中心,形成1小时的资源富集区,更是潮汕地区的休闲旅游精华所在。揭阳有学宫、进贤门、城隍庙、双峰寺、黄岐山风景区;潮州有府城、开元寺、广济门城楼、广济桥、韩文公祠;汕头有礐石风景名胜区、老妈宫等。

岭南水城项目地块就坐落在榕城区最核心的位置,西以钓鳌河为界,东以榕华大道为界,南北两侧分别以榕江南、北河为界,为规划面积305公顷。

在工作室看来,项目地块犹如一块碧玉浮于江海交汇之处,可谓汲取天地之精华。区内水网交错,犹如美玉上精心镂空的图纹,湖泊池塘犹如玉质中天然的斑驳,凸显出一种温润如玉的城市气质,渗透在这座古今交融的城市的每个角落。这种气质可以积淀千年文明,让城市变得在沉静而美好,历经时光变迁却久而弥新。项目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旧城改造项目,而是一个有机会承载揭阳崛起的重大战略性项目。唯有和城市的命运紧密的结合起来才可能最大程度体现项目优势,提升项目价值。

“潮”是当下正在中国发生的城市化浪潮,也可以理解为潮汕地区。 “莲” 则是揭阳的象征。莲之形,“孔窍玲珑,纱纶内隐”,犹如榕城之形,项目之内,包裹着揭阳历史文化的精华。莲就是“联”,荷就是“合”,这也意味着项目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发展理念,以合作、和谐、合力为原则。

浮于江海交汇之处的项目就好像潮汕之心涌起的那一朵美丽莲花。

同时,项目也面临很大的现实困难。

项目目前现状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前期的改造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民居破旧不堪,建筑密度高,拆迁体量巨大;自然资源虽有基底,但要恢复具有观赏性的水系则需要下大力气;商业有一定基础,但是业态散乱、低端;虽有一些文化旅游资源,但是漫天星斗,独缺乏明月。和国内其他老城区面临的问题一样,榕城旧城区建筑杂乱、水系污染严重、交通混乱,基础设施滞后、公共空间严重不足,已经不能满足市民对现代生活的需求,逐渐成为老年人和贫困人口的聚集地。

破题,就意味着要通过旧城改造,而使面积为3平方公里的榕城核心区在潮汕揭一体化的区域发展背景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并成为城市群的重要功能节点。就意味着要解决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与开发的核心思路,解决解决项目的商业运营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取得政府、企业、老百姓共赢的效果。就意味着要构建出一个可以传承和发扬潮汕文化精萃的“潮汕之心”,将潮汕文化变成可消费,可休闲,可体验的现代城市资源,进而使揭阳“岭南水城”的在中国高度上具有唯一性、权威性、排他性的特色。

破题:构建大粤东中央RBD

综观全国和全球城市的发展规律,当一个地区或城市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城市商业、旅游业、游憩业发展的需求增加,客观上促使城市RBD的形成。

随着广东省经济战略的深化,大粤东城市群提出,区域内部交通经脉打通,粤东各城市能级和外向度将获得提升,区域内外的交流也将更加频繁,这将形成一个巨大的游憩休闲和商贸商务的需求。

在粤东城市一体化的背景下,揭阳面临着城市升级的历史机遇,目前城市格局进一步明朗,功能分区逐步清晰。

当一个城市的商业、产业、行政功能区域已经成型;当一个城市的游憩休闲需求开始爆发的时候。她强烈呼唤一个新的城市功能区—商业游憩区的诞生。

项目所在地处潮汕中央,旅游资源丰富密集,1.5小时车程内自然与人文精华景区众多,加上经济快速发展的揭阳迫切需要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在粤东地区的影响力,这就使得项目所在地作为“大粤东城市群中央RBD”呼之欲出。

第一、以打造粤东中央RBD为目标。

确立打造大粤东城市群中央RBD的核心发展思路,提高策划和规划标准,在大粤东城市群和整个潮汕地区的高度建设项目。按照中央RBD的不同空间形态,整体规划购物空间、游憩吸引物空间、娱乐空间和餐饮空间,有机整合高端服务业各个业态和业种,在保护历史文化精粹的基础上,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市格局。

第二、 以魅力岭南水城为城市发展形态。

紧紧抓住潮汕文化中的海洋文明的因子和独特的水系形态,以独树一帜的理念,从中国众多水城水乡中脱颖而出。在城市的发展形态上注重水系恢复和城市建设相结合,注重通过不同层次的水景观形态,构建起立体多元的亲水生活体系。以水城为联系纽带,连接“潮汕之心”的历史和未来,连接历史名胜古迹和现代休闲生活,体现一种和谐之美。

第三、以潮汕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为发展之魂

通过大粤东城市群中央RBD的功能构建,建立可消费、可体验的潮汕文化平台。对古城进行合理的开发性保护,在保留格局和城市肌理的基础上,改造功能,以物质文化遗产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和谐统一。建立民间艺术和文化运营机构,探索潮汕文化的创新形态,并加以恰当的商业运营,盘活历史文化资源。

第四、在休闲生活中体验和消费历史和文化。

在保护古城的同时,构建具有现代休闲氛围的新城意向,现代宜居休闲生活中体验和消费历史和文化。做足、做好“水文章”,形成亲水、戏水、看水、品水、听水等多种形式的水景观形态,为宜居生活提供支持。完善、改造配套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将高端教育品牌和医疗品牌作为重要资源引入,提升生活品质。

第五、实现“三老满意”,达到“五出效果”

通过旧城改造,提升揭阳的城市形象,助推揭阳崛起,令政府满意。通过运营城市,企业实现从“做项目”到“做城市”的战略转型,获取合理利润。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让老百姓满意。真正实现政府、企业和老百姓共赢的“三老满意”。通过榕城核心区旧城改造这一战略性项目,企业现实“出成果,出人才,出机制,出网络,出品牌”的五出效果。

“新古典时代”:从“梁陈方案”到“全民自觉”

岭南水城的方向和目标都已经确立,然而“文化遗产保护与旧城改造”,一直以来都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两难命题。究竟是“拆”还是“保”,两者之间如何平衡才能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中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妥善解决这一对矛盾便显得尤为迫在眉睫。

在走遍了揭阳城市之后,王志纲认为,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今天中国终于迎来了一个“全民自觉”的时代,此时的旧城保护也总算有了经济社会基础,如果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运营模式,中国将有可能迎来一个“新古典主义时代”。

提起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首先很自然就会想到长期以来关于“梁陈方案”的争议。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共同对新中国首都北京做了一套规划方案,核心观点包括把行政中心放到西郊,以避免对北京古城进行大规模拆迁等。众所周知,这套方案没有被采纳,但这件事也几乎成了一段历史公案。

王志纲认为,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有个小道理服从大道理的过程。很多学者的观点要把老北京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其实是不现实的。所谓存在决定意识,屁股指挥脑袋,物质决定精神,任何一个城市形态和居住形态,都是跟它特定的经济形态、意识形态和生产力方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农耕时代的城市形态原态保留,除非中国社会停滞不前,而以工业化为目标的现代北京必然要呈现一种崭新的面貌。“梁陈方案”从理论上、从学术上来说,非常可取,非常有价值,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的确是会有一些问题。

如果说新中国刚成立时谈文物保护有点“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但好在那时的主要问题是解决温饱,和继续“革命”,大规模的建设并未在全国铺开;导致当时城市化的速度很慢,旧城改造的破坏还不是很大,相反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轨道,这好比是洪太尉放妖魔,在释放出巨大生产力和消费力的同时,也点燃了人们一夜暴富的欲望,加之资本的贪婪,政府的好大喜功,杀鸡取卵式的短期行为、粗旷发展盛行。尤其是近十年,随着财富的积累,中国进入一个高速城市化的发展时期,不少城市的历史积淀可以说在这股巨大洪流的冲击下,打个滚就不见了踪影。而那些城市保护者、学者们微弱呼唤,大多成了堂吉诃德挑战风车的笑谈。

王志纲认为,反而是在当下,迎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机,叫做“全民自觉”,因为当中国人都“吃饱了撑的”的时候,突然发现,就要要追求质量的提升,品味的提升。这时候再回过头来看,原来上千年沉淀下来的东西,就像茶壶里的茶垢,其实是最有价值的。之前没有吃饱时是意识不到这点的。这时候,这种保护和认同才成了一种全民自觉。

但与象牙塔里的学者们的认知有巨大差异的是,现实中这种“全民自觉”靠的绝对不是道德力,其核心、源动力,必然是以商业为驱动。

这种商机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文化可以实现其特殊的商业价值,甚至可以卖出大价钱。人们意识到,茶垢是茶壶的价值之所在,越有沉淀的东西才越有价值,历史是可以用来卖钱的。麦当劳那种工业化、规模化的东西正逐渐被抛弃,人们越来越愿意为那些有文化沉淀、手工打造、个性化、贴近自然的东西买单,急功近利的东西反而卖不到钱了。

这就把这种观念从梁、陈和少数知识精英的微弱呼号,变成了一种大众的自觉和意识。其核心和真正的源动力还是消费者愿意花大价钱去购买这种看得见摸不着、原来觉得一钱不值的东西。有了这个,商人也愿意干这个事情,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这个时候,所谓的旧城保护终于有了一个社会经济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清晰地认知到古城保护与开发的面临的诸多困境。

从城市建设角度出发:古建筑、古街道、文物古迹往往比较破旧,配套设施通常不太齐全,这不仅加大了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美观性的难度,同时也难以满足城市日益快速发展的需要,保护往往与现代城市建设发生矛盾。

从土地利用角度出发:古建筑、古街道往往占地面积大、容积率较低,大部分属于城市中集约化土地利用效率最低的区域,因此往往保护和改造时出现不经济的问题。

从社会经济角度出发:我国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域的利用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一般比较低,如用于旅游、用于商业等等,与房地产开发相比,其经济效益差距较大。经济利益驱动导致古城保护出现困境。

更大的问题在于,保护中可能出现的诸多误区。

其一,单纯以保存文物数量、历史价值、革命意义作为选定的标准。忽略了古城其他价值,遗漏了大量具有地方文化特性的街区、建筑及其文化内涵,虽然也制定了保护措施或保护规划,但其效果却可能只是政府行为,得不到大众的呼应,缺乏群众基础。

其二,消极静态的保护。以划定保护范围,限制建筑高度、体量,甚至建筑风格形式为主要内容。将保护与开发对立起来,保护没有层次,保护区之间没有联系,且与周围传统的民居对立起来,成为孤岛,其结果是保护下来的古城的建筑大多残旧不堪,基础设施水平低下,卫生条件差,与现有社会发展发展极不协调,许多古城“人去楼空”几近废墟。

其三,建筑破坏严重:开发改造时对特色街区的建筑豪不留情,把古城完全变成了豪无特色的商业步行街,缺乏居民的参与,缺少生活气息,人情味逐渐丧失,其结果是建了一座人工搭建的漂亮戏台,缺少历史真实感。

在大量的研究之下,工作室明确核心理念:开发性保护。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复兴的实践,只有通过开发性保护来完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复兴。城市复兴的核心在于人的回归。营造城市的人气,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不再有怨言,让不同的利益共同体聚集在城市复兴这面大旗下,享有同等的机会,并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

被动的保护,实际上是一种任其自生自灭的做法,所保护的东西最后将成为一堆建筑垃圾。只有走开发性保护的道路,才能使其发扬广大,达到保护的目的,使其成为活体文化走廊。开发性保护要保护的是城市的精华,即“空间尺度,城市肌理,原生民居,古建筑的风格风貌,平面布局”,而不是朽木、泥巴路和破碎的瓦片。只有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存在价值,才能够真正的存留和保护下来。

让梦想照亮现实:中国第一水城

欧洲文艺复兴以降的大多数西方“新古典主义”的标志,尤其是建筑和雕塑,大多数属于“高仿类”产品。其精神内核在于: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创造就是明天的文化。仅有继承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本身就具有深厚地域文化底蕴的人将更有优势。

而岭南水城以“新古典主义”的全新理念为导向,完全有可能打造成“中国第一水城”。

如何去创造属于今天的中国文化?工作室认为,既不能异想天开,也不可闭门造车,要遵循社会发展和运转的规律,主要依据社会阶层,通过上中下三种途径实现。

对于顶层社会,文化在于向奢侈化方向发展,使其具备标杆效应。纵观古今中外,撇开道德的褒贬,文化的极致都是在顶层社会沉淀,奢侈从来都是积极的推手。顶层社会的消费力意味着文化可以具备成百上千倍的溢价,意味着文化存在着广阔无边的实验空间。对顶层社会而言,文化在于美轮美奂的形态和深厚的历史内涵的完美结合,在于手工打造产生的稀缺性,文化承载于建筑,雕塑,饰品等可以长久留存的器物。这种文化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要网罗乐于穷首皓经式的人才,解决他们的生存空间。

对于底层社会,文化在于热闹,通俗而有趣,并要有足够多的人气烘托出文化风气。这是一个做减法的概念,要求底层文化要有培育的过程,不能唯商业马首是瞻。要适当地提供场所,免费或者相对低廉成本的参与方式,扶持来自于民间的自发文化形态。由于社会底层对资产敏感度,底层的文化也重点体现在娱乐休闲等非物质形态上。

最难实现的,也是创造文化最关键的在于中间社会阶层。中间社会最有市场消费力基础,庞大的人群也令文化消费模式具有实际的市场意义。一旦创造出来某种文化消费形态,就成为一种商业的终极推动力,从而引领一个时代。但中间社会的文化消费也是最难创造,它要求软件和载体的融合。看起来雅致却可以被成批复制,以一种乘法效应被广泛消费和享受,为中端人群创造休憩的理由和机会,文化不再是符号,而是将新功能注入旧载体。

未来的岭南水城,将呈现出古城新城完美互动,彰显“RBD”价值。通过水系连接,形成古城和新城的完美互动。水城因水而生、因水而活,水系就是联通历史与现代、古城与新城的纽带。

未来的岭南水城,将实现旅游人群和居住人群的充分融合。通过古韵、水城,打造异质空间,吸引休闲旅游人群;通过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改善现代居住条件,满足城市生活的需要。而这两类人群将在岭南水城充分融合。大休闲时代背景下,商业消费模式将发生很大变化。人们更加爱注重体验,更加注重消费的环境,商业游憩和一站式的商业服务成为新的潮流。而城市RBD将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商业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引领这种潮流,升级和重塑城市商业中心。

未来的岭南水城,将以“湿地生态”模式,打造休闲产业生态循环。RBD将形成一个由休闲产业为核心产业生态循环,既具有观赏价值,同时又具备自身造血的功能。不同产业间形成的“生态湿地式”的生命循环体系,使之充满活力,生机勃勃。休闲产业和地域文化、历史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产业的独特性,从而增加附加值,提高了经济收益。包括旅游业,商业,酒店业,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综合服务业等。主要采取“前店后厂,场店合一,店景合一,场景合一”,结合水城特点,工艺,建筑,水景相结合,增强观赏性和参与性。

未来的岭南水城,将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中国审美情趣”。强调全局性和连续性。有布局地形成一系列景象,并由此按次序将运动和连续的意念传达给建筑艺术的欣赏者。建筑所带来的美的感觉并不只限于一瞥间的印象,景物转换,如同文学和音乐。建筑不是一种静止的境界,而是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强调戏剧性。通过变换“场景”的手法使得不同性质和格调的建筑物和谐地共处,并且由此而产生戏剧性效果。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而奇幻的感觉,并产生寻幽探胜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