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中国(1 / 1)

几年过去,当“西部之心”的战略目标已经逐步变成现实的时候,成都市委市政府又开始了新的谋划。

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位置上升,许多城市也纷纷将国际型大都市列为了发展的目标,北京、上海自不待言,西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沈阳、南宁打造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大连致力于打造全球服务外包城市。成都的位置在哪儿?

早在几年前,成都在“魅力之都”的定位下已经开始了世界范围内的营销活动。2005年,成都市政府将国际营销作为城市营销的重中之重,成立了专门的国际宣传组,积极寻找着成都与世界对话的“国际语言”。通过熊猫恳亲之旅、国际摄影大会、成都风情周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成都走向世界,让世界消费成都”。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以一个区域为重点,欧洲、北美、东南亚,成都面向世界面向世界的脚步走得越发自信。但是下一步,成都要打什么牌,这不只是城市营销的问题,更是城市战略的问题。

用工作室的观点来看,先找魂,后营销。营销是战略的外在体现,也是实现战略的助推剂。真正精彩的战略定位和形象定位是合二为一的,既是精准的战略定位,也是让人一见难忘的形象语。新时期的成都需要这样的东西。

2009年末,广州南沙的一间会议室,李春城书记与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高层以及几位顾问正在激烈地讨论。此前一周,他们从北到南,考察了滨海新区、湖南两型社会试验区、深圳等地,最后在这里讨论的主题是成都明天向何处去。如果说过去几年的战略目标正在实现的话,那么未来三十年乃至五十年,成都又要向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

对于成都的主政者来说,这几年来一直在扎扎实实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统筹是成都最大的不同之处。这是将近七年时间打下的基础,今后不管还会提出多少新东西都应该是沿着这个轨道,在这个基础之上来实施的,这是最广泛的基础,最现实的优势,也是最根本的举措。这个基础打好了之后下一步既是宣传的问题,又不只是宣传的问题。实际上是城乡一体化的升级问题,往哪儿走,不只是对外说的,更是对内凝聚共识的关键。

西部之心的定位经过两次党代会确认,从表述上简而言之就是中西部最好的城市,在新的条件下内容要进行充实、调整和完善:

第一继续做好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这既是成都作为城乡统筹试验区的基础也是责任。不断巩固和完善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建设成果的体制,城乡市场充分活跃,能力充分释放;从发展的历程讲,就是城乡老百姓共创共享。

第二成都不止成为西部之心,还在中西部成为最好的城市,迈出国境线之外都能够成为国际型的枢纽城市。

第三要能够延续全域成都的思路,以成都为核心,变成一个现代化都市群和城市群,形成成都经济区。

第四从形态上说,发挥成都山水林盘的自然本地优势和天府之国的文化传统,打造一种现代的田园生活形态。

作为成都多年的顾问,也是深入参与成都这些年发展的老朋友,王志纲也参加了这一讨论。在交流中,王志纲认为:如果说八年前定位西部之心的时候,瞄准的是中国经济“3+1”格局的话,那么今天再来定位成都,要看的是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

今天的中国就像一条穿越时空隧道的巨龙,龙头已经开始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时代的最前沿对接,龙身正在工业化的浪潮之中翻腾,而龙尾还深深地扎在农业文明地泥土之中。随着全球化浪潮的风起云涌,巨龙翻身,三种文明同时叠加,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转型和跨越。

因此当外国人看中国的时候,就像盲人摸象一样,看到哪一部分往往容易以偏概全。当他们到了上海,以为中国都是像纽约一样;当他们到了甘肃,以为都是黄土高原,还生活在张艺谋的电影里。要找到一个地方,既能让他了解传统,又了解现代,既能了解中国的宗教,又能了解当代的风俗。恰恰在这个意义上,成都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今天的成都面临的机会是中国在全球的地位日益隆起,我们怎么分享全球向中国投来关注的目光,要跳出来站在全球化和动态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么一块高地。成都这些年的发展体现得最为完整的是城乡统筹,上溯到源头是一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是中国下一步要重新回归的道路,也是世界所期盼中国智慧所能够提供的东西。

从国际经验看,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曾出现过各类不可调和的矛盾,为此霍华德曾提出过“田园都市”的理想,虽然没有大规模推广,但足以让我们对集合城乡两者优点的和谐城市产生美好的期望。美国的城市化以大规模土地开垦为基础,宽松的土地政策加速了农业技术发展,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产品的需求;欧盟推行发展中小城市策略,促进城乡结合协调发展;日本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带动周边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的创新都市圈;韩国在上世纪70年代实施“新村运动”,政府大力倡导“勤勉、自助、合作”精神,在政策、资金、教育等多方面支持农村自治,使“新村运动”发展为国民精神运动,使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推进。

从国内的实践来看,城乡一体化问题也一直是多年以来盘踞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的道路上的一块巨石。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有识之士如梁漱溟、卢作孚等就开始从理论到实践上探索中国农村的复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乡村运动,但在那个整个中华民族都面临着生存危机的特殊年代里,这种探索最终也只能带有一种个人化的理想主义色彩。

建国以后,为了快速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对农产品采取“剪刀差”的方式来支持工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也导致了城乡差距日益扩大,数亿农民在大力支援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始终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现代文明,以至于有人曾激烈地批评这种倾斜的结果是“城市在九天之上,农村在九天之下”。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一直在探索解决城乡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但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多是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变乡为城或变城为乡”,片面以为多发展城市、设法减少农村就是城市化,实际上却限制了农村的发展。因为城乡一体化并不等同于城乡一样化,盲目取消农业、消灭农村都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

人口高度聚集、制造业和服务业高度发展是城市的基本特征,而绿色、恬静、生态和低密度则是乡村的本色。城乡一体化真正的内涵和目标是强调消除城乡之间的对立、分割状况,在保留城乡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人们无论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都能享受现代化的文明生活。

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沿袭“城乡隔离-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的过程,而城乡一体就是城市发展的最高阶段。2005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提升至43.41%,正由“城乡联系”向“城乡融合”发展阶段转变。

成都的使命是探索城乡统筹,这也是中国下一步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在原有基础上给成都一个新定位的话,那么应该是“西部之心,典型中国”,所谓“典型中国”指的是代表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完美融合的典型,代表中国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中国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中国国际化都市的典型,代表中国形象标识的典型。

?典型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的完美融合。成都是中国本土文化古今完美交融的典型代表。在2500年历史中沉淀了一个“骨子里的中国”:华夏文明根系成都,金沙、武侯祠、锦里、宽窄巷子……,多民族和多元的文化在成都交融、传承、延续并发扬光大;代表中国人典型生活与处世方式的道、茶、诗、饮食,在成都均有强烈体现。

?典型中国未来城市发展模式。从城乡统筹试验田到世界田园城市,成都的城市发展模式代表了“转型中国、内需中国、生态中国、中国创造”等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形象,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典型代表。

?典型和谐社会形态。优美的生态环境,人性的创业氛围,休闲的生活方式,包容的社会形态、和谐的城乡关系,表现出一个“成熟社会”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中国和谐社会的典型体现。

?典型中国国际化都市。成都是当前中国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城市之一,突破2000万人次的国际机场、已有8个领事馆(全国第四)、国际交流频繁,流行时尚汇聚、具备代表中国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

?典型中国形象标识。大熊猫、太阳神鸟、川菜、道文化、三国文化等这些根植于成都的文化符号,在国外都是中国形象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成为代言中国形象的标志性品牌。

经历了急风骤雨的发展之后,伴随着中央的战略调整以及全球一体化格局的改变,中国城市化将入一个回归时代。从崇洋媚外、拿来主义到挖掘内涵、寻找生命之源、文化之根,着力打造树大而根深的城市发展之路。寻找和挖掘骨子里的中国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成都的意义正在于它在海纳百川学习别人的同时,没有忘记挖掘和打造自己的根。我们在做成都文化战略的时候提出“传承古蜀,演绎时尚”,首先强调“传承古蜀”,强调成都的根,特别是古蜀文明。如果说长江文明跟黄河文明一样,也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的话,而从三星堆到金沙遗址的古蜀文明,则是长江文化的重要源头。三星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已被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成为华夏文明的象征。

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浸**在成都人的骨子里。现在成都有很多亮点,如锦里、宽窄巷子、文殊院,都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三圣花乡的“五朵金花”也集中体现了成都的民俗文化、乡村文化和休闲文化,全国很多地方都来考察学习,叹为观止。

下一步的中国,开始进入寻根时代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时代真的到来了。我们的根在哪里?谁真正具有中国之魂、中国之根,谁真正能够在自己的区域和城市把这个根和魂挖掘出来,渗透到骨子里去,谁就能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备受青睐和关注的对象,就能脱颖而出,具有持续竞争力。

成都人找到了自己的根。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它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能够更大程度辐射和整合资源。成都还把这种根和这种源跟现代信息和气息结合起来揉到了一起,所以成了“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最后,当它能够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时候,能量和空间将获得一个极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