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大都市(1 / 1)

2010年5月15日, 一场研讨会在西安高新区香格里拉举行,参与研讨会的专家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原常务副院长王洛林,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董事、名誉院长、原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刘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宇燕等经济学家,时任常务副省长赵正勇出席大会并致辞,西安当地媒体称之为前所未有的高规格。这场研讨会探讨的主题是王志纲工作室提交的《西安沣渭新区发展战略》。

三个月后,同样在高新区,另一场同样规格的研讨会上,工作室又提交了《泾渭新区发展战略报告》。

当时的西咸新区还没有分成后来的五个区,沣渭和泾渭就是西咸新区的全部。这是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从中央到陕西省,寄希望于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大都市能够重新扮演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带动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发展,而且能够代表中国参与世界城市的竞争。这么重要的发展战略,交付给一个民间战略机构,他们的信心从何而来?

历史的机遇从来都不是偶然的。工作室能够担此重任,凭借的不仅是多年来从事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来不断参与西安的发展战略,既对西安的发展格局非常清楚,又有中国众多城市发展的参照系。当西安面临这次发展机遇的时候,选择工作室也就带有了一定的必然性。

在研讨会上,王志纲老师与北京战略中心任国刚总经理分别进行了陈述。王老师指出:一个城市的发展,从宏观层面上取决于国运,从中观层面上取决于区域发展机遇,从微观层面上取决于主政者的眼光。作为文化古都的西安一度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现在伴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再度崛起,其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再度凸显。

近年来,大凡外国领导人到中国常将西安作为第一站。以他们的眼光来看,西安代表传统的中国。不管以哪种方式观之,西安如果能够紧紧抓住历史文化这张牌,就站在了能够和北京、上海比肩的高度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新一轮国家战略中西安获得了“国际大都市”的定位。

所谓国际大都市,其落脚点不仅在大都市,更在于国际性。所以一个城市能不能成为国际性大都市,不仅在于它的都市特征,更在于它所凭依的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力量对比,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国际性。

中国历史上的国际大都市首推西安。这个盛唐时期的都城,在其发展的极盛时期是中外文化交会融合的中心,吸引了大批外国使节与仰慕者。“西有古罗马,东有长安城”便是其当时世界地位的真实写照。强盛的国力滋养了繁荣的文化,繁荣的文化成就了西安的国际化。以西安为支点的盛唐文化塑造了东亚世界的文化面貌,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化体系。

世事变迁,盛唐以降,在中国的版图上政治中心东移;在世界的版图上,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再紧密。西安逐渐从世界舞台的中心退向了边缘,中华文化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映照下黯然。后来的大都市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广州,从规模、从经济实力都远胜西安,奈何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不复西安当年之盛。盛世气象,成为西安人心中萦绕不去的梦想。

时至今日,国际大都市的含义与当年已经不尽相同。如果说当年的长安城,作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它的繁华和雄伟,国与国之间经济往来还没有那么密切,它的意义还在“千邦进贡,万国来朝”;那么今天的国际大都市则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中心。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交互作用的背景下,经济资源全球流动,打破了国家的界限,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网络开始主宰世界经济命脉。国家和区域经济的盛衰消长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城市在全球和国家经济和政治中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在这种城市网络体系中,先后涌现出一批在空间权力上超越国家范围的世界城市。它们不仅在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主要角色,同时在全球城市网络中拥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成为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控制中心。随着全球城市网络的不断充实与扩大,世界城市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谁拥有了世界城市,谁就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拥有了发言权。

“建设国际大都市、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这是国家战略,是城市愿望,更是民心所向。古都西安需要现代化,需要国际化,更需要重塑汉唐盛世的荣光。然而,怎样现代化?怎样国际化?怎样盘活存量、增加增量,再展昔日的辉煌?

西安优势在文化,应该充分运用积蓄千年的文化势能,以中华文化为杠杆,撬动西安整个国际化的发展。“皇城复兴计划”已初显成效,曲江已经成为了标志区,吸引了眼球,获得了实效,文化的力量清晰而实在。

在建设国际大都市战略的推动下,未来的西安将不仅是陕西的西安,而更应是世界的西安。要想真正担纲起这样的使命,西安仅仅有历史文化这个引爆点还不够,仅仅发展皇城区和现有开发区也无法承受国际化大都市的职责之重。

城市发展战略最关键无非两个内容:一是产业,二是空间。对于国际大都市来说,产业要走向高端,空间布局要合理,形成宜居宜业,文化多元,能够吸引高端人才汇聚的发展环境。对大西安而言,要成功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首先要完成两个转换:空间目标大转换和功能目标大转换。

历史上的西安,作为千年都城,按照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九宫格进行规划。皇城居中,城中的东、西两大市场是商贸交易聚集之地。其中西市西域胡商云集,奇珍异宝汇聚,商贸交易极为繁荣,更有“金市”之美誉,堪称唐代丝绸之路的东方商业起点。所以直到今天还留有买东西的说法。

几十年的发展,西安除了主城区形成小九宫之外,在市域范围内也形成了功能各异的大九宫格局。主城区内以二环内区域为核心,发展成商贸旅游服务区;东部依托现状发展成工业区;东南部结合曲江新城和杜陵保护区,发展成旅游生态度假区;南部为文教科研区;西南部拓展成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部发展成居住和无污染产业的综合新区;西北部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北部形成装备制造业区;东北结合灞河环境整治建设成居住、旅游生态区。大小九宫格局都是以“长安龙脉”为城市主轴,以钟楼为中心,东西大街的轴线与南北轴十字相交,同时突出重要的景观轴线。

要实现新的城市梦想,大西安需要新空间。西安的休闲度假中心在哪里?西安的中央居住区在哪里?西安的文化、教育中心在哪里?代表新时代西安的标志性区域在哪里?西安“既有文化又有形象”的“客厅”在哪里?

十年前,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答案是曲江。今天的曲江已经一个以旅游、休闲度假、商贸、居住、会展、科教、文化等第三产业为主的新型城区。一个以唐文化和佛教文化为主题的唐城:以大雁塔为核心,综合大慈恩寺、玄奘研究院等古迹,以仿古风格的建筑形态建造街道、博物馆、文物市场等小景点,辅以关中民俗文化村、大唐皇家花园休闲度假区,仿佛时光倒流,重归汉唐盛世。

今天大西安又形成了一个更大的九宫格:东边的临潼,西边的咸阳,南边的韦曲,北边的高陵。西南的户县和周至,东南的蓝田,西北的机场空港区,东北方向的阎良。用韩骥教授说:“西安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从小的九宫格格局发展到了今天大的九宫格格局,最后归结于大西安,所以叫九九归一。”

在这样的格局中,新的发展核心在哪里?西安若想再有突破,势必要借鉴世界城市发展规律,实行区域一体化发展,拥抱咸阳。

沣渭新区绝不应是一个普通的新区,而应是一个借势而兴的国际性功能城市,一个推进西安融入全球城市体系的战略抓手和区域引擎,一个西安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战略支点和超级平台。这里应建成“大西安国际新城”。它是建立在信息文明和生态文明基础上,以多中心、园林式和生态型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作为国际城市,沣渭新区应像东京新宿和巴黎拉德芳斯一样,是西安国际大都市的标志性城区、西安走向世界交往的国际性舞台。众多国内外著名公司、银行、酒店在这里集聚,国际领先的技术和竞争力强劲的产品在这里孵育,多元的国际文化和生活方式在这里交融。

在沣渭新区产业定位中,要抛弃过去那种小而全的发展思路,要形成以科技研发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主导,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先在科研文教等强势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率先进入国际经济体系,尔后以此带动其它领域发展,走西安特色的新型国际化道路。

沣渭定位为国际新城,泾渭新区又该怎么定位?它既有着与沣渭相同的历史使命,是大西安实现世界城市梦想的新空间所在,又要与沣渭相区别,承担着不同的城市功能。它既是咸阳的一部分,更是大西安的一部分。

咸阳之于大西安的价值,除了数不清的文物古迹,大片可开发的土地以及良好生态环境及便利的区位条件之外,最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恰是“咸阳国际机场”为主导的国家级大型航空枢纽。西安要打造国际大都市首先要成为西部重要的国际门户,依托国际级的空港、发达的内陆交通和轨道网络,发挥大西安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打造西部重要门户。

工作室认为:以泾渭新区为主体的北部新城,其未来发展不仅是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功能区,更是在全球化浪潮下打造的“西部之门”。

作为国际门户城市,它所要扮演的战略角色是:世界进入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和走向世界的超级门户、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和经济起飞平台、大西安国际大都市渭河北岸崛起的北部新兴国际城市、咸阳代表21世纪的外向型、国际化、多功能活力新城。

两个报告都得到了高度认同。在随后申报国家级新区的过程中,西咸范围进一步扩大,最初的两个新区分成了五个:沣东、沣西、空港、秦汉和泾河新城。

新上任的西咸新区书记江泽林一再强调,西咸新区不是一般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而是一个新的城市,要按照城市的产业体系去思考西咸的产业发展,按照一个田园城市的思路去布局发展的空间。

……

一个城市的文化是其灵魂所在,如果城市经营脱离了文化,就是没有灵魂的躯体,同样,如果脱离了城市经营空谈文化,也将是“魂不附体”。而当一个城市经营与文化发展有机结合的时候,将能够爆发出难以想象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