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世界中心(1 / 1)

罗马人奥古斯都曾说过,“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在中国,没有哪个城市比西安更能体会这句话的深意。

西安,这个拥有3100年建城史,1100年建都史的城市,见证过中华民族十三个王朝的兴衰荣辱,见证过中华帝国“千邦进贡,万国来朝”的盛况。西安,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之所在,更曾经是“世界的首都”。

周秦汉唐一脉相承的辉煌,世界都城的荣耀,在公元904年戛然而止。这一年,节度使朱温携唐昭宗迁都洛阳,尽拆城中宫殿,以作新都建设。大明宫中直径80厘米的巨木都被拆下,顺渭河黄河至洛阳,“长安自此遂丘墟矣!”此后的西安,从中央帝都降格成为“西北重镇”,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口都仅有唐朝鼎盛时期的四分之一。

进入新中国时期,西安地位稍有回升。由于中国工业、军事等方面的考量,西安成为中国军工、科研和教育的重镇。在“一五”、“二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西安占17个,列全国第二。西安交大、电子科大、西北大学等84所各类高校,西安光学精密仪器研究所、中科院电子所等3000多家研究机构云集,使之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科技高地。

然而改革开放之后,沿海城市迅速挂挡全球化,一路高歌猛进。而西安虽然跟自身比也有长足的进步,但是横向一比较就落在了后面,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靠后。2002年成都和武汉的GDP都将近西安的两倍,更不用说北京上海。在这一段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时间里,西安有劲使不出。“孔雀东南飞”,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西安只成为输送人才的大户。西安,无法不感到失落。

若是一个普通城市也就罢了,偏偏她曾经是长安。那逝去的辉煌成为每一个西安人心中萦绕不去的梦,成为一段无法割舍的情节。时至今日,传自盛唐的骄傲,依旧浸润着这座城市,大街上仿唐式建筑比比皆是,更有许多鲜活的记忆存留于每一片琉璃瓦,每一个街名和每一句不经意的秦腔之中。

“还我一个长安”,是源自西安人内心深处的呼声,也是每一个到西安寻根者的向往。

就连向来冷静的政府文件也被这种情绪感染。在西安规划局编撰的《唐皇城复兴计划》中,罕见地使用了极其感性的语言:“唐城的意象已远,但它辉煌、伟大与多元的文化内涵,仍深刻地影响着现代西安与未来西安。也许,这是西安最后一次重返世界中心的机会。”

“西安准备用50年时间,实施唐皇城复兴计划。”2007年11月8日,西安副市长张道宏正式宣布。50年,500亿。他们打算以“唐”作为时间坐标,以古城作为空间坐标,寻找和再现周、秦、汉、唐以来的历史印记和文化遗存。规划中提出,行政中心北迁,带走老城区至少20万人口的集体迁移,并争取50年内逐步将西安的行政、商业和贸易中心迁出古城。届时,城墙内人口将从45万降到25万以下,高层建筑只拆不建,城内交通将以步行为主,辅以唐朝的交通工具,体现古风古韵。

“皇城复兴”是整个西安战略的魂。这个做了千年的梦,从曲江大雁塔开始,渐渐显现出轮廓。1300多年前,玄奘带着从印度带回的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回到了大雁塔下。大慈恩寺万人空巷,欢迎这位高僧归来。欢迎他的人群中不仅有中国人,还有突厥人、回鹘人、波斯人、大食人,因为当时的西安是“世界的首都”。

今天,站在大雁塔北广场,高塔依旧,与亚洲最大的矩阵音乐喷泉相伴,孩童的欢笑嬉闹穿越时空。历史与现代纠结在一起,难分彼此。

这里被称为西安的会客厅。站在这里,你会感受到这座城市正试图将历史与现代融为一体的雄心,也正是从这里开始,这座千年古都发出了重回世界中心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