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在沙漠里迷失了方向,在饥渴难耐、濒临死亡的关键时刻,他发现了一个废弃的小屋。屋前有一个吸水器,他用力去抽水,可是一滴水也抽不上来。他很失望,但很快他又发现吸水器旁边有一个水壶,上面贴着一张纸条:“一、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这样才能抽出水来。二、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这个人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的盖子,里面果然有一壶水,这时的他既高兴又纠结,因为他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按照纸条上写的去做,如果吸水器没抽出水来,岂不浪费了这唯一的救命之水?如果不按纸条上写的去做,自己喝下这壶水就能保住性命,但下一个在沙漠里迷路的人就再也没水喝了。最终这个人做了一个善良的决定,他把满满一壶水都灌入吸水器里并用力抽水,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清凉可口的泉水,他得救了!
在这则故事中,纸条上的文字就是一个规矩,只有人人都遵守,才能让吸水器源源不断地吸出水来,拯救在沙漠里迷失方向的人。可见,遵守规矩的人才能获得相应的馈赠。
讲规矩是一个人基本的生存之道,培养男孩守规矩的好习惯,可以让男孩终身受益。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是父母全部的希望,很多父母溺爱孩子,甚至迁就到放弃原则的地步。不少父母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侥幸心理,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懂得守规矩了。殊不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父母从小不教导男孩守规矩,男孩一旦养成不守规矩的坏习惯,长大后很难改变。所以父母要给男孩从小树立规则意识,帮助男孩加强自我约束能力,使他长大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少走弯路。
棒棒是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平时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棒棒几乎是在爷爷奶奶的陪伴下长大的。都说隔代亲,爷爷奶奶对这个大孙子可以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任由棒棒惹是生非。爸爸妈妈偶尔在家,看到棒棒不守规矩的行为,总会及时制止,并给棒棒讲明人要守规矩的道理,棒棒有时也能听进去,但等爸爸妈妈一走便忘到脑后去了,继续我行我素:过马路闯红灯,见到熟人从来不打招呼,对爷爷奶奶极不尊重。有时邻居实在看不下去了,对棒棒的爷爷奶奶说,男孩要疼,更要管,否则长大管不住了,会害了孩子。可两位老人根本听不进去,在他们看来,孙子还小,调皮一点没什么要紧。
后来棒棒上了幼儿园,过上了凡事讲规矩的集体生活,棒棒很快就尝到了不守规矩的种种滋味。棒棒抢同学玩具,喝水、上厕所都要插队,午休时他在教室蹦来跳去,参加课外活动从不遵守游戏规则……没几天,棒棒成了让老师头疼的学生,并且没有一个小朋友愿意和棒棒一起玩,棒棒自己也很难过。
棒棒之所以不守规矩,除了自制力差之外,还因为家长一而再、再而三地迁就他。家长的骄纵使棒棒变得越来越漠视规矩。
所以为了让男孩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快地融入集体生活,父母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男孩做一个守规矩、有教养的人。
一、维护规则的严肃性
有的父母给男孩立规矩,只是口头上随便说说,等到男孩真的违反了规矩,在男孩的恳求下,父母很容易放弃原则,迁就男孩,有时父母自己也会违反规矩。慢慢地规矩就成了摆设,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父母在给男孩立规矩时,最忌“朝令夕改”。养成遵守规矩的习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要严肃对待,既不能用吼叫的方式逼迫男孩遵守,也不能随意地让男孩不把规矩当成一回事。父母应该郑重地把规矩简明扼要地写下来,张贴在墙上,人人可见,人人遵守。
二、规矩要合理,要具体
父母在制定规矩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男孩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规矩既要符合男孩的认知和行为能力,也要符合社会实际规则。此外规矩要简单易懂,一定要清楚地告诉男孩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得好有什么奖励,违反规矩会受到什么惩罚。
在执行规矩时,父母要一以贯之,不能随意放宽标准或改动内容。如果规矩变来变去,就会失去应有的约束力。一旦男孩对规矩失去敬畏之心,再想让他遵守规矩就变得难上加难。
三、身教胜于言传
父母如果想让男孩遵守规矩,自己必须以身作则。《论语》里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父母在教导男孩守规矩之前,自己先要做个守规矩的好榜样。严于律己的父母,即使在男孩面前不常提“规矩”二字,也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遵守规矩。
其次,家庭成员要达成共识,保持规矩的一致性。尤其是与老人共同抚养男孩时,父母和爷爷奶奶之间一定要提前沟通好,明确规矩的执行范围、惩罚措施和要达成的效果。如果在执行规矩时家长意见分歧,甚至自己都无可无不可,想让男孩遵守规矩就变成了天方夜谭。
有位哲学家说过:“在一切爱的关系中,自由最重要。”自由是男孩成长中必须具备的条件,然而自由不是放任自流,如果父母不教孩子守规矩,那么,总有一天,社会将给他当头棒喝。记住,自律才能自由。男孩只有在遵守规矩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