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把时间单位调得更小更细一些(1 / 1)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听见别人对自己的工作状况进行提醒,诸如“你大概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做事”“还有两个月,就要高考了”“一年之后,我们必须完成这个工程”。在面对这些提醒的时候,许多人通常都不会太放在心上,总是觉得工作期限离目前还很远,正因为如此,他们常常会不慌不忙地继续拖延下去。

如果将这三句话进行转化,将其变成“你大概还有100天左右的时间完成任务”“还有61天,我们就要高考了”“整个工程留下来的工期最多只有300多天了”,又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将前后几句话进行对比,人们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也许很多人并没有发现或者察觉双方之间有什么差异,但其实是有很大不同的。只不过是换了时间单位而已,将原先的“年”和“月”全部换成了“天”,就时间还是对等的。可是对于时间管理者来说,这种微小的变动却非常重要,它可以有效提升时间管理的效率。

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年、月本身就可以换算成天,在换算的过程中,并不会出现什么变化,怎么可能会对时间管理产生影响呢?一个月可以做多少事,换算成30天同样可以做这么多事,不可能会出现偏差。

可是在心理学家看来,换算成“天”之后,人们的工作状态会更好,工作效率也会更高,他们更容易提前完成任务。这是2015年的一项研究,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计算工作时间时,以“天”作为时间计算单位比以“年”或者“月”作为计时单位更具优势。人们发现那些经常以“天”甚至是小时来计算时间的人往往更加勤奋努力,更具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他们通常会拿出更大的决心做事,并且能够保持持续的专注。而那些习惯了把时间设定在“年”和“月”来计算的人,缺乏紧迫感,他们在做事的时候容易陷入停滞状态,容易受到其他事情的干扰,因此工作效率要稍微低一些。

心理学家由此提出了一个概念:增强未来的现实感。这个概念和个人看待时间的方式有关,而它的存在主要是通过改变计时方式来产生的,最简单的解释就在于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会随着计时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当时间单位被划分得越小时,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能力越强,与时间也越接近,因为时间单位越小,时间就会显得更为具体。因为“年”和“月”通常都是比较大的单位,让人觉得很遥远、很笼统,而“天”则更容易计算,更具现实感和冲击力。

许多人在规划和管理未来的时间时,往往会选择以“天”作为单位,比如“×××已经成功运转80天”“×××工作进入倒计时100天”“×××距离工作完成还剩21天”等。作为时间的一种规划和提醒,“天”比“年”和“月”更加细化,也更能够产生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具体时间的感悟,这种增强现实感的方式会促使人们更加直观地感知未来时间。

有一种说法是,一件事情被描述得越细,印象通常也会越深刻。时间大致也是一样,时间划分得越细,人们的现实感会越强,专注度也会越高。而与增强现实感相对的就是现实感丧失或者现实感不足,现如今有很多人都陷入这样的危机当中,他们对于自己眼前发生的一切或者即将到来的一切缺乏敏锐的感知,经常会觉得所有的事情都离自己很遥远,一些要做的事情不会立即到来,从而很容易产生拖延症。

卖保险的人通常都是增强现实感的行家,他们为了说服潜在的客户购买他们的养老保险产品,开通养老账户,往往会向客户描述老年时的样子,确保对方可以直观地认识自己的老年生活。在时间管理中,同样如此,人们通常不会想到自己在几年或者几年之后是什么样子,不会认真去想几个月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如果将时间单位切换成“天”,那么人们将更容易发挥右脑的作用,产生相应的联想,甚至在大脑中形成画面。更加细化的时间无疑会让人更专注,从而增强工作的现实感,督促人们节约和利用好每一分钟。

许多企业管理者会让秘书给自己安排日程提醒,通常秘书都会将截止日期的提醒格式设置成“距离今天还剩××天”,而不是“距离今天还剩×月”;一些工作比较努力的人也会给自己设定这样的目标:“我必须在××天完成任务”,而不是“我要在×个月内解决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年”“月”和“天”都是细节化的描述,但是相比之下,“天”作为计时单位更能凸显出时间利用的紧迫性。

不过,计时单位的转换并不是单纯的越小越好,它必须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计时单位在转换之后,最好要注意控制计算时间的数字,数字太大的话会带来计时的不便。比如将5年时间转换成天数就不太适合,将几个月的时间以“小时”来计量同样会造成诸多不便。正因为如此,时间单位从大到小的转换一般适合短期目标的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