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有一点时间再看看黑格尔哲学的解体。黑格尔死后,他的学派分裂为两派,当然首先是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老年黑格尔派基本上没有什么创建,主要是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也分成两派,分成大卫·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兄弟,布鲁诺·鲍威尔和埃德加·鲍威尔。那么大卫·施特劳斯是强调黑格尔体系里面实体这个环节,黑格尔不是讲实体就是主体吗?黑格尔的基本哲学精神就是把实体看成是主体,大卫·施特劳斯就是强调他的实体性。那么,鲍威尔兄弟就是强调他的主体性这个环节。他们是由于讨论基督教而产生的这种分歧。基督教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施特劳斯认为是实体,是一种实体精神,是一种宇宙精神,绝对精神,他强调这个整体性这一方面。但是鲍威尔兄弟强调它的自我意识的方面,强调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强调自我意识创造实体、并且冲破实体的束缚这一方面。所以他们各自强调了一个方面。但是他们合起来的力量呢,都是对基督教的一种解构,对基督教的一种重新解释。但是这种重新解释呢,就是一种解构。比如说把基督教解释为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这是大卫·施特劳斯主张的,他认为当时的时代精神,使当时的人都希望有基督教产生,都希望有耶稣基督来救世,所以人们都相信有一个耶稣基督,于是呢,就产生了一种民众的信仰,相信有一个耶稣基督救世主。于是有些人就出来表达了这种民众信仰,这就形成了基督教。但是鲍威尔兄弟呢,反对这种说法,不是民众的信仰,而是个别人的自我意识,是个别人捏造出来的。耶稣基督,使徒行传,这些都是某些人捏造出来的,他们体现出一种自我意识的突破,在当时要突破罗马时代的那种社会环境,于是就创造出一个耶稣基督来。跟民众没有什么关系,跟实体没有什么关系。创造出来了,后来民众没有办法,只好跟随他们,这才形成了基督教。他们是在这个方面争论。但是争来争去呢,基督教就被解构了。基督教既然是这样一种东西,是人们造出来的东西,那它还有神圣性吗?
于是,从青年黑格尔派里面呢,就产生出费尔巴哈。费尔巴哈的思想首先是批判整个黑格尔哲学以及整个基督教。他把黑格尔哲学看作是基督教的最高阶段,就是理性神学。要批判理性神学。基督教的最后支柱,最后的支承点就是黑格尔的理性神学。黑格尔把基督教解释得那么样透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那么你要反宗教,你要批判基督教,你首先要把这个支柱摧垮。那么,摧垮了理性神学以后呢,费尔巴哈建立了他的人本主义,要以人为立足点,来建立起一门新的哲学,未来哲学的原理应该是以人本主义为基点。那么,这个人本主义如何理解呢?必须把人理解为感性的、唯物的。所以费尔巴哈的哲学呢,是一种感觉论的唯物主义。他强调感觉。但是最后,费尔巴哈的这种感觉的唯物主义呢,他又把它当作是一种新的宗教,是新的哲学,又是一种新的宗教,这个新的宗教不是以基督教的那样一些原理为出发点,不是以自我意识啊,或者是抽象的理性啊,逻辑啊,而是以爱作为它的基点。普遍的博爱,人人、你我之间的那种互相的、直接的、感性的爱,特别是以男女两性之爱为代表的博爱,应该是一门新的宗教。所以他最后提出的是一种爱的宗教。
那么从费尔巴哈这里就产生出了马克思主义,这些我就不再详细地说了。马克思主义从费尔巴哈的对于黑格尔的批判,还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及费尔巴哈的感觉论的唯物主义这些东西里面,发展出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当然抛弃了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把他的感觉论的唯物主义提升为感性实践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感觉论的唯物主义是静观的,感觉,我坐在那里感觉就可以了。但是,马克思的感觉是能动的,是感性的活动。你要去做,你要去实践,创造,改变世界,这才是真正的感觉,才是真正的感性。他们的区别就在这里。一个是感性的直观,一个是感性的活动,马克思强调的是感性的活动。
当然具体的大家还可以去看书,后面的还有一些。这个课的主要的部分就已经讲到这里了。这一个学期我们像马拉松赛跑一样的、马不停蹄地把它过了一遍,德国古典哲学的进程,实际上是很复杂的,我们只是大致上把线条理了一下,把主要的部分理了一下。这个课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