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呢,讲到艺术的二律背反。艺术中间也有二律背反,这个二律背反是属于艺术标准上的二律背反。就是说,讲了这么半天,你对审美或者是艺术到底有没有标准?这在当时也是争论得很厉害的一个问题。当时有英国经验派和大陆理性派两派对艺术争论不休。经验派的美学就认为,艺术的标准完全是经验的,没有什么先天的标准,不能用概念去规定一个艺术品的高下。我们要评价一个艺术品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找那些最有欣赏经验的人、行家,他看过很多很多,你没有看过的他都看过,那么他们当然就最有经验,他们的意见是最值得重视的。然后把这些人召集在一起,大家评一评,大家都认为这个东西好,那就是好了,或者权威人士认为好,就是好了。没有什么客观标准,完全是一种后天的、经验的标准。这是经验派美学所持的观点。那么理性派美学认为,如果那样,还有什么美不美呢?如果让大家投票来决定,那就等于说没有标准了,只有多数人的好恶了,或者是多数人跟着权威的主观好恶人云亦云了。但是美不美还是有它的客观标准的,要有专业人士从理性的角度来建立一些普遍原则。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些标准,比如说完善、和谐、比例、平衡、三角形的稳定性,或者黄金分割率0.618,一幅画的构图也好,人物形象的比例也好,各部分要符合黄金率,那才是美的。哪一点偏离了,那就不美了。所以理性派比较强调概念和法则,用概念法则来规定美的高下。虽然规定不了,但是他们认为总是能规定好的。我们现在还没有做到,所以我们还必须加以更精密的规定,把所有例外的情况都考虑到。这两派争论不休。
那么康德认为这两派其实都有它的道理,但都有它的片面性。康德是持一种调和的立场。他认为,经验派的那种观点当然没错,我们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我们不可能从经验中找到一种普遍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作品的好坏。但是理性派的标准如果我们把它作另外一种理解,就是说,它不是用现实的有限的概念来做标准,而是用一个无限的概念、理念——审美理念来做标准,那么也是可以成立的。也就是在现实审美中,虽然我们找不到这个标准,但是我们总要去找。我们把一个绝对美的标准作为一个理念,不断地向它去靠近。什么东西最美?它是有标准的,不是大家通过投票。通过投票那当然超女是最美的了,但是专业人士都不认可,那是低层次的。不能通过投票,还是必须要追求高层次的东西。这就是纯艺术标准,纯粹艺术,高雅艺术的标准。所以康德认为我们要相信有一个审美理念在那里向我们召唤。当然那个理念是无限的,没有任何人可以达到,但是它总有个标准,不是没有标准,它在召唤我们,所以我们说审美活动中有一个标准。否则的话我们的文学评论就不用写了,我们的文学史也不用写了,艺术品的高低我们是没有标准的,那就不要评论了。之所以还要评论,还要争论,就是因为它毕竟有一个无限的、遥远的目标在召唤着我们,使我们向它去努力。一个艺术家也是,总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觉得还是没有达到心目中的标准,再去做,也许到死他都留下遗憾。但并不说明他那个标准就不对的,他是应该有一个标准。这个就是康德对这个二律背反的解决方式。这个解决方式也很有意思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慢慢琢磨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