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性及其理念(1 / 1)

那么我们首先要看看理性的概念。理性这个概念在康德这里呢,有它的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来说,康德的认识论分三个层次,一个是感性,一个是知性,一个是理性。感性在先验感性论里面作了一种先验的探讨,知性在先验逻辑的先验分析论里面作了先验的探讨,总结出了一些范畴。那么理性呢,主要是在先验辩证论里面来加以探讨,提出了一些理念。那么理性呢,除了这种意义以外,除了跟感性、知性相对而言的这种狭义的理性以外,还有一种广义的理性,广义的理性就包括知性在内。所以,通常康德讲理性的时候呢,如果他不加区分地一般地讲理性呢,那可能就是包括知性在内。但是狭义的理性是特指的、与知性相区别的理性。所以从康德开始,西方的理性的概念划分出了四个层次。最广义的层次、最广义的理性,就是凡是人都是理性的动物,就像古代的亚里士多德所讲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所以人的一切活动,包括思维,包括情感,包括意志,都带上了理性的色彩,都是由人是理性的动物,由他的理性的本质所带来的。所以最广义理性呢,是把人跟动物区别开来的一种能力,包括人的知情意在内,都跟动物不一样,都是带有理性色彩的,所以我们讲人是理性的动物,包括人的情感和动物的情绪已经不一样了,它不是那种本能的冲动了,人的情感是带有理性色彩的。人的意志跟动物的那种欲望本能也不一样,它也带有理性色彩。意志如果没有理性的话,它怎么能够坚持下来呢,你随便拿一个东西就把它引诱过去了。所以动物老是受人的骗,老是上当,人总是把它一下子就吸引过去了,一下子就把它引到陷阱里面去了。它没有理性嘛。这是最广义的,就是人跟动物相区别的意义上,也就是有理性的和无理性的相区别的意义上,这样一种理性是最广义的。凡是谈到人的时候呢,我们都要涉及这样意义上的一种理性,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是没有理性的。

第二个层次呢,就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区别。前一个层次是理性和无理性的区别,一个人和一个精神病人,精神病人失掉了理性,我们就不能把他当一个正常人来看待了,我们之所以还尊重他,还把他当人看待,是因为他还有恢复理性的可能性。所以,精神病人犯了法,我们不能够判他的刑的,只能够把他送进医院,就是把当他作动物看了,他已经是无理性的了。那么,与非理性相对而言呢,那就是跟情感和意志相对而言理性,就是认识的理性。我们今天讲非理性主义,西方的非理性主义,意志主义,情感主义,这样一些思想,跟理性主义是对立的。在知情意里面,理性主义特别强调知这个层次,这就是第二个层次的理性,强调知识,唯智主义——就是唯理主义,这是第二个层次的,它的含义更狭窄一些。第三个层次呢,就是在知识领域里面,强调理性而排挤感性,贬低感性,这就是认识论中的理性主义,它跟经验主义是对立的。但是在更广的层次上面,理性主义跟经验主义又不是对立的,经验主义者也主张他们自己是理性主义的。像休谟这么极端的经验主义者,他也认为自己是崇尚理性的。他在什么意义上崇尚理性呢?在更广的意义上面,就是说我讲的感性经验这种东西,它还是跟情感、意志不一样的,跟动物性不一样,我不是那种动物性的无理性,我也不仅仅是情感意志上的那样一种非理性主义,我只是知识论里面的一种经验主义。经验主义承认理性,强调知识先于或者高于情感意志,但是把理性归结为一种感性认识。所以休谟的《人性论》里面一开始就讲感性认识,感性知识。当然他很重视情感,也很重视欲望,这些东西也属于感性,但是这些东西要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所以经验派的哲学家他们在广义上也承认他们是理性的信徒,培根也好,洛克也好,休谟、贝克莱也好,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崇尚理性的,他们是追随启蒙思想的,反对迷信的,反对单从情感上的需要就去相信某个对象。但是在认识论里面,他们认为感性认识更重要,理性认识只不过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脱离了感性认识,毫无意义。这是第三个层次上理性的含义。认识论上的理性派哲学家,他们所主张的这种理性,就是跟感性认识相对而言的。他们认为理性认识更可靠,感性认识得不出普遍的法则的真理。康德基本上属于这种意义上的理性主义者。

但是在理性主义认识论的更狭窄的范围里面又有区分,这是康德的一个特殊的贡献。就是说,他在同样讲理性的理性派哲学家里面,区分出了有些人讲的只是知性,只是逻辑,而康德自己所讲的理性呢,是超越逻辑和超越于一般的知性之上的,它是涉及形而上学、涉及一般的理性知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这就是最狭义的理性了。跟知性相对而言,同样是理性认识,但是理性认识里面有知性认识的层次,这个康德也承认,知性的层次;但是还有更高的理性的层次。但是一到了更高的理性层次,就要警惕了,它就可能出错了,就可能产生幻相了。所以他的辩证论里面呢,就是要澄清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能够正确地运用最狭义的理性。所谓最狭义的理性呢,就是理性的理念,Idee,相当于英文的idea,但是也不完全等同。理念在康德这里有一个特殊的用途,它是从柏拉图理念论来的,这个词本来也是希腊文。柏拉图的理念高高在上,在彼岸世界。理念是一些无限的概念,在现实世界中,任何具体事物都不能称之为理念,它们都是对理念的一种模仿。它们无限地趋向于理念,但是永远也达不到,这就是理念本身的原始的含义。那么理性呢,它是建构理念的,正如知性是建构范畴的。我在前面讲了知性的范畴,康德的范畴是来自于亚里士多德,他的理念则来自于柏拉图。但是康德对它们都有所改造。亚里士多德的那些范畴都是经验性的、收集来的,没有系统性,也不纯粹,也不严格,也不精密,那么康德把范畴建立为十二范畴表,井井有条,相互之间有逻辑关系,有逻辑上的层次、等级,三个一组,一共分成四大类。这是康德所做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对于理念呢,也是这样。

康德认为,柏拉图的理念不是很精密,它很含糊,而且理念高高在上,它怎么能够起作用?这个都很难解释。到底有多少理念?在柏拉图那里,一切种类都是理念。比如说马,有马的理念,马这个种,这一类,就是一个理念。这个康德也不否认。康德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进行科学研究,我们就必须要有一套种类的概念。我们要有一些理念,比如说水,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水的理念,这个水的理念是“纯水”,没有任何其他东西的成分。但是在自然界,这种纯水是不存在的。纯金在自然界也是不存在的。这个金,不管你提纯到99.9999%,不管你后面有多少9,它还不是100%。所以绝对的纯金,绝对的纯水,这些都是一些理念,它的性质,定量分析,当然是确定的。我们一旦确定以后呢,我们就可以用来把握自然界的水和金这样一些自然物质。但是它们本身是抽象的。这就是理念,这是一些经验的理念。在经验生活中间,在自然界的研究中间,我们也要用到一些理念。但是康德在先验辩证论里面讲的主要是先验的理念,就是最高的理念。马的理念,水的理念,金的理念,这些跟柏拉图并没有本质区别。柏拉图也讲,万物都有它的理念。也就是万物都有它的种类呀。但是它们都不是先验的理念。

真正的先验的理念呢,也就是形而上学的理念,康德认为只有三个,一个是灵魂,灵魂是一个理念,我们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由我们的灵魂所造成的。但是灵魂是什么?我们把握不住,我们只能假定它,有一个灵魂,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趋向于这个灵魂的,都是由这个灵魂所造成的。追根溯源就追到它。第二个呢是世界整体,世界整体的理念,也是追溯不到的。我们只能看到宇宙中的大千世界中的各种各样的现象,但是我们看不到宇宙整体。虽然看不到整体,我们必须设定它,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属于这个世界的,都是在这个整体之内的。在整体之外,我们不可能认识它。只有在这个宇宙之内的东西,我们才有可能认识它。但是宇宙整体这个概念本身也是个先验的理念。是我们在认识任何事物的时候必须预先假定的。第三个理念就是上帝。上帝是把前两个理念综合起来,前面一个是属于心理知识的理念,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小宇宙。人的内心是一个小宇宙嘛。后面一个属于物理知识的理念,就是大宇宙。小宇宙的理念是灵魂,大宇宙就是世界整体、宇宙整体。那么大宇宙和小宇宙的总和、那个总体,那就是上帝。上帝一方面创造世界,另一方面创造了人的灵魂。所以在这两者之上,还必须要有一个综合,那我们就设定一个上帝。你所看到的心理规律也好,物理规律也好,都是对上帝创造世界的、创造人心的那些规律的一种探讨和一种接近,但是你永远也达不到这些理念,更达不到上帝的理念。这些就是先验的理念。

康德从这样一种先验理念的设定总结出来人的这种最狭义的理性的功能。通常我们讲,理性的功能就是推理。那么知性功能一个是提出概念,一个是作出判断。我在前面讲了,先验的范畴表,提出了一系列的纯粹知性概念。前面原理论又讲到了,知性如何运用这些纯粹概念去作判断,去构成知识。这也是知性的功能。但是从逻辑上来讲,逻辑的功能有三个层次,一个是建立概念,一个是作出判断,再一个就是进行推理。概念、判断、推理,形式逻辑里面有这样的三个层次。那么理性呢,就是专门致力于第三个层次,进行推理。但是进行推理的时候呢,它也有一个毛病:任何推理都有它的前提,是假定的。我们大家都知道,任何三段论式,任何推理,它都是假定前提的推理。你把这个前提假定了,然后我们从这个前提推出它的必然的结论。如果你前提没有的话,或者你前提还在动摇,还在怀疑的话,你就没有办法推了。“一切人都是有理性的”,这已经假定了,然后从这个一切人都是有理性的,那么“苏格拉底是人”,我们推出“苏格拉底是有理性的”。但是,是不是一切人都是有理性的,这个是不需要考虑的,或者是在这个三段论里面它不考虑的。当然它本身的真实性你还要考虑,那你就必须要设立另外一个前提,把这个假定的前提推出来。所以每一个具体的三段论呢,这种推理的前提都是假定的。你可以对它的前提再加以追溯,用别的三段论推出来,但是别的那个三段论还要假定一个前提,所以推理总是遇到这样一种麻烦。在日常的科学研究中,它脱离不了它的前提的假定性。但是推理按照它的本性呢,它又必须要摆脱这种假定性。因为纯粹理性它必须要摆脱那些经验的、后天的东西,摆脱那些假定的东西,它要使一切东西都成为能够推出来的东西,这就是理性推理的本性。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理性来进行推理的时候,它总是不完整的。它的前提是假定的,它的前提不是推出来的,尽管它推理很严密,但是它的前提不是推出来的,所以我们日常运用的理性不是纯粹理性,它总是掺杂有经验的、后天的、感性的材料。我通过经验,得出了一个前提,一切人都是要死的,我们没有看到哪个人不死,那么我从一切人都是要死的这样一个经验的前提,假定了的前提,推出既然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也是要死的。这个里头有经验的成分,所以它不是纯粹理性。纯粹理性要求所有的,包括它的大前提都能够推出来。所以,纯粹理性的推理呢,就具有一种无穷追溯的性质。你要把理性贯彻到底,你要使理性中的任何感性的东西都变成为理性推理的结果,都是理性推出来的,那你就要不断地往上追溯,你把你的大前提通过另外一个三段论式推出来;你把那个三段论的大前提又通过一个三段论式推出来。这样就可以无穷地往后追溯。康德把它归结为:理性的功能就是从有条件者追溯它的条件,并且再追溯条件的条件,一直追溯到最终的无条件者。理性要做到这一点,要追溯到最终的无条件者,它才罢休。不然的话,它总是未完成的,它那个条件总是假定的。只有当它追溯到一个无条件者,它才能够顺理成章地把所有的推理都不根据假定而推出来,摆脱假定的束缚。把所有的推理都按照理性的法则推出来。但那你就必须做一个最终的假定:最终有个无条件者。但是这个无条件者是无限追溯而不得的。在经验世界中,在现实的推理活动中,你永远也追溯不到那个无条件者。不仅仅因为你的生命有限,哪怕你的生命无限,你也追溯不到。

那么理性在这个时候呢,就提出来了理念——先验的理念。我刚才讲了,理念的意思就是那些无限的概念,超越的概念。它跟有限的东西不搭界。柏拉图讲的这个理念世界,它跟经验世界、跟现实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它是一个彼岸的世界。凡是掺杂有经验的条件的东西,都被理念抽象掉了。正因为理性有这种无限追溯的功能,所以它又具有了一个提出理念的功能。一方面它必须进行无限的追溯,但是为了这个无限的追溯,它必须提出一个排除了一切经验的要素,排除了一切可以追溯到的要素的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那就是理念。所以理念的本身是一个无条件者的概念,无限的概念。无条件也是无限,再没有什么别的条件了,没有东西可以限制它了。所有其他的东西都受条件的限制,唯独无条件的条件它是不受任何东西限制的,它是无限的。那么这种理念的提出,在认识论上面呢,它有它的作用。我刚才讲了,我们在日常的科学研究中间,我们要使用到理念,比如说种和类的概念,纯水、纯金这样一些概念,水的种的概念,马的种的概念等等,种类的概念,种类划分,等级,这样一些概念,它们都是属于理念的,但是这些都是属于经验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