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下面呢,我们再谈一谈康德因果性理论的意义。康德因果性理论是用来对付休谟的因果问题的。但是休谟的因果问题呢,仍然没有解决。也就是说,休谟并不因为康德的因果理论就被驳倒了。我在前面讲到,休谟的这个怀疑论是不可驳倒的,是驳不倒的,他已经走到极端了,所以康德也没有从正面去驳他。康德毋宁说是回避了问题,绕开了他。就是说,你怀疑科学知识,你怀疑自然科学、牛顿物理学的可靠性,我不怀疑。你要怀疑,你去怀疑去,我们都不怀疑。但是呢,你那个攻击自然科学知识可靠性的话呢,我们也要考虑。我们考虑的办法呢,是从我们所不怀疑的知识里面分析出它之所以可能的条件,那个条件是先天的。它可以说明我们为什么不怀疑。我们为什么不怀疑科学知识,是因为我们在建立任何知识的时候,都已经要以这样一个先天的条件为前提,而这个先天的条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作为任何一个认识者,不仅包括人类,而且包括一切有理性者,他要认识一个对象,他都必须有这一套法则。所以我在我的知识里面,分析出了或者发现了这一套法则,我恍然大悟,我为什么不怀疑?是因为我一开始认识的时候已经带着这一套法则。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科学家们一手抓住经验,一手抓住法则,用我们主观的这一套法则,去拷问自然界。科学家建立他的知识,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有他主体的先天能动性。我是带着我的法则来拷问自然界的。我不是被动接受自然界提供给我们知识,像小学生一样,自然界好像是一个老师,耳提面命,教给你这样那样。相反,我们人类的这种科学知识中,我们人类是主体,我们把自然界叫到跟前来,对它加以拷问,在拷问的时候是按照我们出的题目,要自然界回答,逼迫自然界回答。那么我们出题目要按照什么出题目呢?按照我们自己的一套先天范畴出题目,包括按照因果性的范畴出题目。
所以康德的这一套认识论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说,他首次在人的认识中引入了主体的能动性。特别是我在前面讲到的,先验自我意识的统觉,它是一种本原的综合统一,是一种自发性。自主性,自发性,当然他差一步就讲到自由了。但是他把自由这个概念保留了,用在他的后面我们将来要讲到的道德学说里面。在认识领域里面,他认为人是没有自由的,虽然他有自发性,他是主动的,主动去拷问自然界,然后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科学知识体系,但是呢,这还不能算自由。真正的自由是道德意义上面的、实践意义上面的自由。认识意义上面呢,没有自由。在认识的领域里面,只有自由的理念,我们下一次还要讲到的康德的辩证论,里面的二律背反就讲到,到底有没有自由。在认识论里面,我只能提出一个自由的理念,但是不能证实,要留待实践的领域里面去证实,留待道德和宗教的领域里面去证实。但是在认识论里面,这个自发性还不是自由。有些同学往往把它们混淆起来了,认为康德是强调了人在认识中的一种自由,这个在康德是不太恰当的,他从来没有把“自由”这个概念用在这里。但是呢,对主体能动性的这种强调呢,毕竟跟以往的哲学有很大的区别。马克思后来也讲到,能动的方面被唯心主义发展了。只是抽象地发展,但是毕竟是唯心主义所发展出来的。
那么体现在因果性这个概念上面呢,非常明显。我刚才讲了,因果性概念是力的概念,力和力的表现,当然是从牛顿物理学、力学的角度来谈的,但是从这个里头呢,已经隐含着人的主体的这样一种自由意志的因素在里头。人的自由,人的作用,人的这种实践能力,都可以从这个里头引申出来。当然刚才讲了,康德并没有引申出来,但是他后来的人就从这里引申出来了。比如说叔本华,他就非常强调康德因果性里面的这样一种力的思想,当然叔本华强调力的思想,他有他的考虑,他不是从牛顿物理学的角度的考虑的,他是从意志主义、是从唯意志论考虑的。我们知道,叔本华是唯意志论者,那么他的这个力呢,把它引申为,一个是力气了。力,不是那种客观规律,而是主观的力气。那么再引申为意志。海德格尔也是这样的。我们知道叔本华和海德格尔都非常重视康德的这个因果律,以及他的第三个二律背反里面讲到的自由和因果必然性之间的关系。叔本华基本上就是把它们合二为一。在他看来,因果律归结到充足理由律,又叫充分根据律,就体现出自然界里面也有自由意志。意志是万物的本体,万物的充足理由,意志是世界的本体,牛顿物理学其实也体现了自由意志。牛顿物理学讲到的惯性定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理,这些力的概念,叔本华都把它理解为一种意志。当然是非人的意志,但是它是一种主动性,是一种自由的意志,是一种自由的追求。当然我们说叔本华是一种歪曲,他把物理学的这个力变成了一种主观理解的那种自由意志。但是不无道理。因为力这个概念,本来就是力气的概念,本来就是从人的力气引申出来。这个恩格斯也讲过嘛,就是说,力的概念实际上是来自人的力气。人运用自己的手,运用自己的肌肉做了功,起了作用,改变了客观世界。当然恩格斯是从实践论的立场上来讲的,就是说,物理学的那些基本概念,就是从人的实践中产生出来的,主体的实践能动性,实际上是这样产生出来的。如果没有这样一种主体的实践的能动性,我们怎么可能建立起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呢?像力的概念,能的概念,惯性的概念,惯性就是懒惰嘛,都是有主体的一种体验在里头。
所以,作为“四因”之一的目的性在亚里士多德以后呢,特别是近代以来,被人们所淡化。但是到了康德以后,人们重新把这个东西捡起来了,因果性里面隐含着目的性的一些东西,隐含着实践的因素,隐含着自由意志的因素。自由意志就是目的性嘛,是目的性行为。我坚持要达到那个目的,这就是意志行为。实践行为也是这样,实践行为就是目的行为。所以一直到马克思的实践论里面,都把这个目的性重新恢复了。你光有机械的因果性那是不行的,机械因果性,牛顿物理学固然可以解释绝大部分物理事实——现在看起来也有问题,爱因斯坦相对论出来以后很多事实解释不了——但是如果离开了目的性,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哪怕对自然界的理解,都是片面的,牛顿物理学对自然界的那种机械论的理解,就是片面的。我们要把人的因素加入进来。所以,休谟的因果性问题为什么一直到今天还没有解决,还在讨论。包括归纳问题,归纳是否可以得到科学知识,在什么意义上得到科学知识,都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要从人的这样一种实践活动,人的自由意志的创造活动和探险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就是说,因果性的问题其实是力的问题,力的问题实际上是涉及人的实践的能动性的问题。归纳问题为什么不能解决?也是因为这一点。不完全归纳它总是或然性的,所以我们通常认为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我们通过归纳,不能获得严格意义上的知识。但是我们又丢不开它。为什么丢不开它?因为我们的知识本身不是一个静态的、固定的框架。它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种试探。不完全归纳,之所以不完全,因为你还在试探,实践活动总是一种尝试性的活动,总是一种突破性、创造性的活动,开拓型的活动。它能不能得到你预想的结果,这是未定的。所以归纳必须要留有缺口。你要是完全归纳,那就没有意义了。我们很多逻辑学家都指出,所谓完全归纳实际上是同义反复,完全归纳实际上是演绎法的另外一种方式,实际上是演绎。演绎不过是把已经知道的东西说出来而已。但是只有不完全归纳,才具有科学意义。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探索。波普尔所讲的猜想就可以反驳嘛,猜想与反驳才构成了知识发展的历程。
所以这个问题,康德的这个因果性的问题呢,我们也必须把它引申到这一方面才能看出来,这个因果性并不是一种外在的操作,归纳法也不是外在的操作,而是主体的一种综合的活动。主体把所有的经验材料综合起来,把它构成一个原理,归纳就是这样的。归纳出一个原理,但是这个原理并不就是绝对的,而是留有余地的,留有反驳的余地的,如果不留反驳的余地,那就没有意义了。一个科学的命题,如果是没有留下反驳的可能性,那它就不是科学的命题。这个是卡尔·波普尔讲的一个基本原理,证伪主义原理,就是具有能够证伪的可能性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如果一个命题根本不能够证伪,那它就不是科学的命题了。科学总是在发展的,总是留有余地的,那么这个余地就在于人的自由主体性。人的自由的主体性是客观必然性之根,我们要把这个观点颠倒过来。这当然是从康德开始就是这样认为了,康德在这方面是功不可没,他提出了客观必然性是由主体性建立起来的,是由主体能动性建立起来的。这个是他功不可没的地方。他把我们的观念都颠倒过来了。我们一讲客观必然性,就是人无可奈何地,你只能接受,但是康德认为,实际上它是你自己建立起来的。那么进一步引申就引申到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的实践的能动性。人的实践的能动性是客观必然性之根。这个就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
这就是康德的认识论的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或者我们说是他的出路。康德本人也没有终结真理,他是为后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比如说,我刚才讲到的叔本华,以及我没有讲到的费希特。费希特就把自我意识的这种能动性和自由的实践的能动性合为一体,我刚才特别提醒,就是康德那里你不要把它们合为一体,你要把它们分开,他的自由的实践的能动性是他道德领域中的一个基本原理,但是他的先验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是他的认识领域里面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两者不可混淆。你不要把自我意识的统觉,就说成是“自由”;也不要把他的自由意志,说成是自我意识。他的用词很严格的。在道德领域里面,他从来不用自我意识这个词,在他的认识领域里面,他讲到自我意识的时候,从来不用自由来说自我意识的能动性、统觉。他这个是分得很严格的。但是到了他的后继者,像费希特,就把两者合为一体了。没有什么区别嘛。人的认识也是一种实践嘛,认识活动难道不是一种实践活动吗?人的实践活动也具有认识意义嘛。人就是在实践中认识的。所以费希特就把这一点呢,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行动哲学。费希特的哲学是一种行动哲学,这个我在后面还要讲的。总而言之,他的发展方向呢,就是提供了一个前提,使理论和实践走向了合一的新的方向。虽然康德的出发点是理论和实践严格地分开,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科学是科学,道德是道德,但是从他以后呢,继承者从费希特到谢林到黑格尔到马克思,还有前面讲到的叔本华,都是走的这个方向。一直到现代哲学,海德格尔、胡塞尔,他们也是走的这个方向。所以他们都要追溯到康德。为什么康德这么伟大?后面的哲学都从他那流出来啊,而前面的哲学也都是流到他那里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