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逃离舒适区:拒绝原地踏步,不断超越自我(1 / 1)

三年就是一辈子 徐军 865 字 4个月前

曾拍出《辛德勒名单》《大白鲨》《侏罗纪公园》等经典影片的奥斯卡最佳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尽管被《福布斯》杂志公布为世界娱乐圈中的富豪,他却丝毫没有停止过艺术创作的步伐,一直都在孜孜不倦地拍摄新片。为什么他不退休呢?因为他有着强烈的危机感,不希望自己和自己团队的竞争力退化。2018年3月,他又向全世界影迷奉献了一部口碑很好、票房也不错的新片《头号玩家》。

GE(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前CEO杰克·韦尔奇说过:“尽管每一位CEO都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做事方法和手段,但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要赢!为了继续赢,你不能原地踏步,必须强迫自己努力向前!”他曾在GE内部施行过“数一数二”战略,鼓励内部开展良性竞争,让业绩出色、贡献明显的员工得到晋升。在这样的激励措施下,有贡献巨大的员工甚至一夜之间连升三级。

后来接班杰克·韦尔奇成为GE董事长兼CEO、于2018年1月1日起退休的杰夫·伊梅尔特,当时在杰克·韦尔奇手下负责经营GE医疗系统。曾经有一年,伊梅尔特的团队业绩非常不好。通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韦尔奇提醒他说:“杰夫,我们都很喜欢你,也相信你很有能力,但如果明年你的业绩依然原地踏步,我们将不得不采取行动。”

杰夫·伊梅尔特向杰克·韦尔奇承诺:“如果明年我的业绩依然不尽如人意,您不需要亲自来辞退我,我自己就会主动离开的!”

第二年,杰夫·伊梅尔特的业绩超出企业期待,大幅度提升,并且越来越突出。最终,GE也给予了伊梅尔特相应的回报。强烈的危机感,令伊梅尔特全力以赴地带领他的团队,努力工作,想方设法地行动,最终做出了超出老板和高层期待的业绩,从而避免了被淘汰的命运,并且日后成功接班杰克·韦尔奇,成为GE的董事长兼CEO。

华为总裁任正非也是一个居安思危、总是抱有危机意识的人。即使华为今天已经如此成功,任正非还是认为:“这么多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只有危机感。不仅是我,所有人都应该意识到,也许我们只是存活了这么些年。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活得久一些。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面临破产,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需要不断鞭策自己追寻和实现更高的目标。”

海尔CEO张瑞敏同样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他曾说过:“在市场上获得的荣誉,相当于是在沙滩上踩出的脚印,无论多么清晰,一涨潮,就什么都没有了。因此,我们应当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强烈的危机意识常常促使张瑞敏反复去抓管理、抓重点、抓提高,一旦发现了什么失误、漏洞,都马上认真地解决。张瑞敏经常告诫海尔全体员工:“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

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里,都没有永恒的稳定,只有绝对的变化。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一直在起作用,如果不能逃离舒适区,而是安于现状,就一定会被淘汰,哪怕是庞然大物,比如恐龙。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认为自己的T型车能够永远畅销,于是只生产这一种车型,不去研发新的车型和提升各项性能。后来,这一故步自封的做法差点令福特公司破产。

前IBM总裁小沃森曾骄傲地宣称:“未来电脑的主宰就是大型机。”结果,IBM这个“蓝色巨人”差一点遭遇被拆分的命运。

还有柯达的“我们只生产胶卷和照相机”、阿迪达斯的“始终生产最专业的运动装备”……这些企业都由于没能逃离舒适区,而是选择保守和不适应变化,最终失去了行业老大的位置。市场上每一个机会,都要靠努力与智慧结合才能把握得住。无论是谁都无法高枕无忧地躺在过去的荣誉簿上睡大觉!

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曾说过:“马来西亚不会因为我的离开而停顿下来,因为没有人不可替代。”是的,能干也好,优秀也罢,若不想被淘汰出局,就绝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因为没有人不可替代。

无论你身处哪个行业,站在哪个位置,是打工者还是老板,是单干还是带着团队在奋战,你任何时候都要有忧患意识与危机感,不断让自己和自己的团队逃离“舒适区”,力争保住和超越现有的位置,不断鞭策自己和团队继续努力向上奋斗,不断提高自己和团队的竞争实力,以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