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电影中都有特写镜头,即通常通过近镜头着重展现人的面部或人体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细节部位。特写镜头的作用,就是为了丰富和增强镜头的表现力,以便突显人物的情绪、情感,或是某一突出个性,展现物品的独特、与众不同。
比如:为了突出人物的悲伤,镜头会给饱含泪水的眼睛一个特写,甚至集中在那滴缓缓流下的眼泪上。再比如:为了突出母亲的勤劳和辛苦,镜头会突出那双苍老、充满皱纹的双手,甚至是突出手指关节的老茧。
这些特写镜头能够细微地表现人物的某一部位、表情,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非常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当然,写作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神态、动作和表情进行特写,尤其是动作和语言的特写,从而达到传递情感、突出主题的目的。
做好人物动作和语言的特写,那么这个人物的个性就算是立起来的。这些动作和语言,就是这个人物区别于其他人的最大之处,就是他情绪、情感的最好表达。
特写镜头,是要比细节描写还要细,针对某一部位、某一动作进行细微、详细的描写。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爬月台进行特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一系列艰难的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强烈地体现了“父爱”这一主题。如果朱自清只写父亲过马路给我买橘子,步履蹒跚,效果会如何?这恰好是细节描写的魅力所在。只有描写的细致、具体,才能把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些时候,很多作者还会利用环境的特写来突出气氛和情感,达到以景衬情的作用。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话。比如:鲁迅的《药》中有这样的描写:“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地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这样景物的特写,是出现在老栓给儿子取人血馒头的路上,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哀凉。
所以,这要求同学们观察仔细,把词语用得精确,突出人物的特征和性格。如此一来,你的文章才能像电影镜头一般具有强烈的表现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范文
元宵节
佚名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但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元宵节。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首诗写的就是元宵,元宵在南方也叫汤圆,不过,两者因为做法不同略有区别。今年元宵节那天,升入五年级的我不再像往年一样提着兔子灯到处玩耍,而是和长辈们一起包汤圆。别看汤圆吃起来味道甜而不腻,非常可口,可做起来并不简单。只见妈妈揪下小团面,裹上一些面粉,揉成团,压成圆饼状,摊在手上,再放入豆沙或芝麻馅后包裹起来,嘿,一个汤圆就完成了。
看着妈妈老练地包完了一个个汤圆,我心动了,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起来,但我装的馅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半天也没包成一个,倒浪费了不少馅。妈妈见了,便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撮团儿、如何加馅儿。很快,我包的汤圆也诞生了。望着自己包的汤圆,我会心地笑了。
接着,长辈们把汤圆倒入沸水锅里,站在一边的我期盼着它们早点煮熟。妈妈见我“口水直流”,连声说:“小馋猫,别着急,马上就好了。”等到汤圆一上桌,我们便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屋子里洋溢着温馨的气氛……
听说汤圆象征着吉祥如意、团团圆圆,愿这份幸福永远伴着我们。
点评
小作者运用特写镜头描绘妈妈包汤圆的动作,“揪下小团面,裹上一些面粉,揉成团,压成圆饼状,摊在手上,再放入豆沙或芝麻馅后包裹起来,”这“揪”“裹”“揉”“压”“摊”“包裹”用得非常准确,体现了妈妈包汤圆的娴熟,一气呵成。
不过,文章还有一点小问题:对于自己如何包不成汤圆,妈妈如何手把手教自己的描述不是很具体、详细。若是能增加一些细节上的处理,那么文章就会更生动、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