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2 哲学家之二——柏拉图(1 / 1)

背景介绍

柏拉图生活于公元前428—前347年。他的哲学思想,对整个西方思想界乃至基督教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他尤其对人的观念以及观念的形成非常感兴趣。

讨论

· 假如你想真正了解一个完美的自制杯形蛋糕到底是什么形状的,你是该拿一个很精致的杯形蛋糕来琢磨呢,还是该拿一些不同形状的杯形蛋糕的模子来琢磨?为什么?

· 假如你想弄明白一头完美无瑕的奶牛到底长什么样,你是该去找头健康漂亮的奶牛来研究,还是该去想象一头最理想的奶牛?你认不认为应该有一头理想境界中的奶牛,而其他所有现实中的奶牛都是它的翻版?还有,有没有理想境界中的橱柜呢?有没有理想境界中的人呢?

· 我们常常通过自己的感官来感知事物,比如说,汽车轮胎是完好的还是已经没了气。我们也会借助原理来了解事物,比如说,一个完美的圆肯定是360o。你觉得,要弄明白某样东西是不是圆的,用哪种方式会更好?

· 你觉得在现实生活中真能有完美的圆形吗?我们能否在头脑中想象出一个完美境界中的圆形来?

· 柏拉图认为,应该有一个被他称之为“思想之境”或“形式之域”的世界存在,那里面有着我们这个世界中所有一切的达到完美境界版本。你怎么看待他的这一观念?

· 柏拉图认为,在我们这个世界(也就是“现实之境”)中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形式之域”中的翻版,而且还都是不完美的。他认为,这是因为在我们这个世界中,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死亡、消逝中,哪怕岩石也一样会风化。与此相反,在他认为的完美的“形式之域”中,一切却都是永恒不变的。你认不认为是“变化”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不完美了?

柏拉图为了阐述他关于“形式之域”(即“思想之境”)的概念,用了一个“山洞壁影”的寓言故事来讲解。这是所有哲学体系中最著名的一则寓言:

假如说,有一个人,打从一生下来就被绑在了一个山洞里,而且她的头还没法来回动,因此,她只能看见山洞最里面的墙壁。在她身后是一支火炬。有人在山洞口附近走动,也有鸟雀飞过,可是,这女孩能看到的,只是这些映在墙壁上的投影。她从来都以为这些影子就是真实世界的全部,直到有一天,她被松了绑,可以自由活动了。这时她转过身来,愕然看到了山洞的深度,也看到了色彩、动物和人。她这才明白,她有生以来看到的一切只不过都是墙上的影子而已。

柏拉图说,我们也都像是这个被绑在了山洞里的人。我们看到的动物、事物和人,都只不过是“真实”的一切的影像而已。可实际上,观念、推理、逻辑等这些我们以为是自己脑海中生成的“影像”,才是那更宏大的“形式之域”中最为真实的东西。

他坚信真有一个永恒的、不变的、完美的“思想之境”。而他的这种观念,尽管跟我们在这个不断变迁中的世界所感受到的一切完全相反,却是他绝大多数哲学思想的根基所在。

更多讨论

· 你怎么看柏拉图这个“山洞壁影”所阐述的观点?诸如“真实”“美丽”“数理”等这些观念,是否果真只是真实事物的投影而已?还有,这些观念是否果真是一个更宏大的世界的基础构建?

· 如果有好几个人也被绑在那里,等那个被松了绑的女孩回头去告诉他们她后来看到的一切,你觉得他们会相信她的话吗?为什么会?为什么不会?

· 相对于这个世界中的一切,比如真正的奶牛、橱柜和人,柏拉图更看重的是观念。你觉得,他的这种对观念的强调,到底对不对?

· 我们所有的法律,追求的都是“公平”二字。你觉得,真能有完美的“公平”吗?

· 你是否曾经有过对“思想之境”的“思念”,哪怕你之前未曾听说过这个概念?柏拉图认为,每个人的灵魂,当然也包括了你的灵魂,都是来自于“思想之境”,而且会在进入人体之后“醒过来”。当你看到了一头真正的奶牛时,你就会依稀记起在那“思想之境”中的理想境界的奶牛。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渴望回归到“思想之境”,也就是“形式之域”之中去。这就好比你会十分想念你那已经记不清模样了的家乡一样。你是怎么看的呢?你能想象得出柏拉图所说的,你的故乡“形式之域”,是个什么样子吗?

· 柏拉图还说,最高层次的爱,是因理性之美而激发出来的、神圣的爱。这也就是著名的“柏拉图式的爱情”。你怎么看他的这一观念呢?

· 柏拉图还设想,他的“理想之国”会是这样的:

A.由哲学家们来执政;

B.执政者们必须放弃他们的私有财产,也不能有家庭,这样他们才能更专注于国家的治理;

C.男性和女性可以平等地参与执政;

D.如果你是奴隶出身,你只能一生为奴,如果你是商人出身,你只能一生从商,如果你是哲学家或者执政者出身,你也会一生从政,或做哲学家;

E.孩子要交由国家抚养。

·对于他的这些治国理念,你觉得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你愿意生活在这样的体系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