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我的生命如同是别人的生命(1 / 1)

吴化梅,女,大学教授,70岁。

爸爸是某知名中学的高级教师,严厉,从来不笑。2岁半前,爸爸教我做算术题:1+2=3,第一次我做对的时候,爸爸给我买来一包七彩颜色的鹅本糖,那几乎是那个年代的孩子梦寐以求的东西。然后爸爸让我接着把后面的算术题做完了再吃,我一粗心,就在2+2后面写了个3。爸爸马上把那包糖甩到四合院的天井里去了,我看着那包糖被雨水渐渐融化,低下头去,不敢看爸爸阴沉的脸……

我一直很怕他,有时候在做事情的时候,不小心打烂一个杯子什么的,爸爸就会对我挥起拳头。他一般不会打下来,但是,那个挥起拳头的动作却让我觉得自己很羞耻,连一点小小的事情都做不好,让爸爸那么动怒。在爸爸阴沉的脸色里,我对自己的一举一动很是小心,做事变得小心翼翼,唯恐出错。

在大弟弟出生以前,幼儿园的老师说我是“笑笑”,成天都很开心的样子。但是,大弟弟出生以后,我的笑容就渐渐消失了。

两个弟弟相继出生之后,妈妈把家里的许多家务都分给了我来做,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妈妈也要我早早地起床生火做饭。如果起晚了,妈妈的脸色会很难看,唠叨也会跟随而来。如果饭煮糊了,妈妈也是同样的反应。

那个时候我很明显地感觉到弟弟们的特权,他们睡在温暖的被窝里,等待着我和妈妈在厨房的一阵忙碌之后端上桌子的早餐。

即便弟弟们大了,妈妈也不会让他们做事……

如果是我和弟弟们一起去做的某件事情做错了,回家挨骂的人肯定是我。家里好吃的好穿的,首先都是弟弟们的特权。

妈妈很纵容两个弟弟,他们的脾气都很怪,都没有考上大学,事业发展也都不好,婚姻也很不幸福;在妈妈老了的时候,也不照顾妈妈,但是妈妈依然很宠爱他们。每次我拿回去孝敬妈妈的钱,最后都变成弟弟们的开销了。

我一直读到硕士毕业,然后在一个大学里当教师,直到教授。妈妈老了以后,大部分的时间也是我在照顾着妈妈。但是,这一切在妈妈的眼里都看不见,我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从来没有她的两个宝贝儿子重要一样。

周围的人都说我对妈妈很孝顺,说我脾气好,从来没有对谁发过脾气。

我是不会发脾气,但是我会把自己的感觉变得很麻木,麻木到我自己都不认识我自己了。

丈夫是一个非常好的男人,是我的同事,也是这所大学的教授。但是,22岁的我在和丈夫结婚的新婚之夜,也高兴不起来,犹如是别人在结婚,虽然我是喜欢丈夫的。婚后这几十年我们的关系都很不错,但是我依然缺乏幸福的体验能力。

我考上重点大学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感受,考上硕士的时候也觉得如同是别人考上了一样。

小儿子考上大学我也高兴不起来;大儿子获得他专业上的一个很高的奖项,我也高兴不起来。

我觉得我对很多事情的反应都是麻木的,浑浑噩噩地生活了几十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遇到任何事情都用麻木去应对,那样也就好了。可惜,在另外一些事情上,麻木跑远了,焦虑却走近了。

做一件事情只需要2分钟,但是我要考虑两个小时,我绝不能容许我自己犯错,如果一旦犯错,就会有如同大难临头的感觉……

有一次,一个朋友说要来我家里吃饭,我担心不能在他来到之前,把该准备好的厨房的事情做好,于是就心急得不得了,把厨房的一些碗都打烂了……

碗打碎了的时候,我突然回到一个场景里去,那就是小时候每天早上要早起为弟弟们做饭的情景。如果没有在弟弟们起床前完成某些事情,妈妈就会不高兴,接着就是数落。有一天早上,快到弟弟们起床的时间了,我还没有烙好饼,而妈妈已经来到我身后,我转身一看见妈妈,就把手上拿着的碗掉在地上摔碎了……

大儿子结婚前,我怕自己身体不好,参加不了,于是,焦虑症发作住院。

什么叫高兴和放松,我真的没有体验过,也许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我是轻松的。但是离开教室,回到家中,一切都有如紧箍咒缠绕在脑袋上一样,无法放松下来。

丈夫非常关心和呵护自己,但是我对丈夫的好一直都不是很习惯,觉得自己不配得到丈夫对我这样的疼爱。

不管是开会还是什么集体活动,我一般都是坐在角落里面,我觉得中心地带里没有我的位置,坐在一个角落的时候,我反而会很安心……

50岁的时候,我无明显诱因出现情绪低落,睡眠差,早醒,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全身整天无力,不愿意外出活动,不能胜任工作,觉得生活没有希望,自己对不起家里所有的人;曾经试图自杀,被老伴发现后就放弃了,然后出现胃部不舒服,无法吃东西,检查是胃炎。之后在医院诊断是抑郁症,给予药物治疗后好转,期间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即便在我抑郁症发作期间,妈妈有朋友或朋友的孩子需要我帮忙做什么事情,她也会替我答应下来,然后催促我去帮忙,通常我无法拒绝妈妈。即便是陷入一种没有情绪或者情绪很低落的状态,我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希望妈妈可以看到我对她的爱。每次妈妈都很开心她有一个这么优秀的女儿,可以给她和她的朋友们办事……

56岁的时候,我因为腿部外伤,行动不能自由,再次出现情绪低落,睡眠差,对外界事物的兴趣下降。其实,一直就不是很有兴趣,现在只是更没有兴趣了。

59岁的时候,因为感觉工作压力大,出现头晕头痛,摔伤后再次出现情绪不稳定,总觉得胃部不舒服,到心理医院开药后坚持服药数月好转。

4年前,我小儿子媳妇说他们决定不要小孩子,我们夫妻劝说无效后,我又再次出现头顶部疼痛,心慌,烦躁,夜间入睡困难,早醒,前胸冰凉感,总觉得心里不踏实,然后再次住进心理医院。

这一次的药物是帕罗西汀、阿普唑仑、施慧达、普萘洛尔。

2年前,儿子媳妇依然不要小孩,女儿夫妻又闹矛盾以及反复思考自己要不要重新返聘工作的问题,再次使我出现情绪紧张、心慌、胃痛、失眠等症状。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心慌更明显,觉得没有安全感,不知道会发生些什么自己难以预测的事情。又一次住院。

70岁的时候,我的两个好朋友相继去世,我就出现心梗、心慌、手脚冰凉,以致后来全身冰冷的症状,再次情绪低落,失眠。

95岁的妈妈一直跟着我生活,我在没有生病的时候,都会很精心地照顾着她。但是我生病的时候,我就没有办法照顾她了,我老公跟我两个弟弟商量,让他们来把妈妈接过去一段时间,两个弟弟都找出各种理由搪塞。

而妈妈同样找出各种理由为两个弟弟辩解,如同小时候一样,他们从来都是对的,错的人只有我。

看着妈妈孤单的身影,我感觉,虽然我和她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虽然我们共同生活了一辈子,但是我们却是两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她从来没有看到过我的存在,而我一辈子都试图让她看到我。但是,她依然转过身去,眼睛朝向两个弟弟所在的方向。

解析

有一次和她约好,下午2点钟开始做咨询,1点55的时候,我去到她的病房。她老公碰了一下她的胳膊,70多岁的她就一骨碌地从**爬起,很惊慌地对我说,刁医生,不好意思,我搞了闹钟,可能是老伴给我拿远了,没有听见,我应该提前起床,去咨询室等你的……

她脸上的神色是一种严重的自我责备的情绪表现,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70多岁的病人身上,还能够看到这样原始的早期施虐者的痕迹,我的心很疼很疼。我告诉她,还差5分钟才到2点,而且因为考虑到病房里的病人吃药以后可能出现嗜睡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跟着领导查房,就顺便会来通知一下病人,咨询时间到了。所以,真的没有什么。而且她已经和我做过几次咨询了,她也是知道这一点的。

她无法原谅自己任何一个微小的错误,虽然人已经进入暮年,还反复出现焦虑症和抑郁症,和她一直生活在那个严苛的大他者的阴影下有关。

在她焦虑的时候,她还处在试图获得心中内化了的大他者认可的阶段;而在她抑郁的时候,她是在试图寻找那个迷失了的自我而不得的状态之中。

不抑郁的时候,她是在为别人而活,她因为那个施虐者的严苛,没有机会把生命的能量返回来给自己,一辈子都试图获得父母的认可;抑郁的时候,恰好是她认识到她所欲望的那个东西得不到的时候。这个时候,她有一个机会来哀悼自己的丧失,面对自己的丧失,也许还可能会有一个重生的机会。

抑郁症的病人,常常会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他们和人相处的模式是压抑自己,满足别人,讨好别人。但是时间久了,也容易因为这样的相处模式,再度掉入抑郁情绪之中。

这个73岁的老人,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不安全的依恋模式里,父亲的暴戾和不可靠近,让她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完美,不能犯错,一旦犯错,就如同大难临头一般,总是担心会有什么灾难降临在自己头上。

一个人为什么会记得自己2岁半的事情,是因为那里有一个创伤没有被处理,所以那个创伤作为一段很原始的记忆被留存下来了。

在她2岁半的时候,有那样性格的一个爸爸。那么,在她其他年龄阶段,还是会和那样的一个爸爸打交道,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除非是有什么重大的生命事件出现,或者在有效的心理干预的前提下,一个人的性格会改变,否则,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性格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所以,这个孩子在她人格形成的最敏感期和关键期,要反复和这种性格的父母打交道,而正是这个反复打交道的过程,塑造了这个孩子的人格。

抑郁症病人为什么倾向于自我攻击?都是我不好,我不够优秀,我做事不快速,我怎样怎样……这是因为他们和严苛的父母打交道的过程中,内化了那个严苛的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从而变成自己评价自己的一把尺子。

她虽然已经70多岁,但是还是看得出来年轻时候是个美人胚子,而且那种书香气息依然保存得很浓很浓,使得她的气质和谈吐都和一般老太太不一样,加上大学教授的身份,等等。所有这些后来的努力,依然无法为她内在的低自尊和低自我价值感做出根本性的补偿。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我的形成都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然发展的那个自我,一个是和父母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父母的对待和镜映所形成的那个自我。哪怕父母的镜映是个哈哈镜,孩子也会认同这个被扭曲了的自我形象。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生命来源,爱的来源,孩子天生就习惯去认同父母的价值观,哪怕那是扭曲的价值观。

所以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如果年幼的孩子不认同自己的父母,也许连生存都会有问题。

这个孩子在她很小的时候,是一个被父母不断否定的存在,在爸爸那里,如果不优秀,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惩罚等着;在妈妈那里,她永远也比不上两个弟弟重要,她沦为一种为了两个弟弟而存在的存在。那么,年幼的孩子为了讨妈妈开心,是真的会力所能及地去帮妈妈承担许多家务事。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在妈妈的心中占据一个位置,占据一个妈妈很不情愿给的位置。妈妈可以很轻易地就给了两个弟弟,但是,不论她怎么做,妈妈的爱和拥抱,都不愿意给这个大女儿。于是,这里就出现一种博弈,我要怎么付出,妈妈才会认可我。悲剧的是,小女孩不知道,无论她如何做,在妈妈这里都是没有指望的,妈妈认同的是自己身上不具备的男性优越的价值……

她依然不明白这一点,她拼命地让自己优秀,考上了最好的大学,读完了硕士,成为大学教授,成为唯一愿意去照顾妈妈的孩子。但是,这些都不会被妈妈看到,唯一可以让妈妈看到的就是,女儿是三个孩子里最有出息的,如果她有朋友需要女儿帮忙,妈妈就会去跟女儿开口,因为妈妈知道,在女儿那里,从来没有一个拒绝……

所以70多岁的老人,心中依然藏着一个没有被满足、被爱和被看见的孩子。所以,这个孩子会定期生病,生病了,就没有人来照顾这个妈妈。

如果这个孩子可以很勇敢地说,我不要去满足你,我将会为了我自己而活,但是这是个两难处境,因为那意味着曾经承担生命的大部分内容,突然被抽空……

所以抑郁症是人的一个生存困境的信号,一个求助的信号,一个需要被重要他人意识到的信号。

抑郁症病人大部分是很乖的孩子,这么乖的孩子是以牺牲自己的意愿,达成他人的意愿在生活着的,这是一种文化所鼓励的善良。但是,在这些善良的背后,我感觉到的是心痛,因为他们是以丧失自我为代价,来试图驱散心中的那份不被爱的恐惧的,这样一种善良,谁用了,谁难受!

胃病,是一种很典型的身心疾病。它的含义是,我吃不消了,我无法再去承受许多加诸我命运里的东西。但是推掉,又意味着是清空,真正的清空之后,拿什么去填补生命的虚空呢?

专栏 抑郁障碍的实质

抑郁症病人虽然会表现出无数的形形色色的症状,甚至包含了无数的躯体形式症状。但是其实质却只有一个:这个人找不到自己了,他把自己给搞丢了。

人是一种活在意义里的动物。虽然我们的意识可以明白,其实人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都不过是宇宙长河里的一粒齑粉,我们什么都不是。但是,如果一旦要面对这个关于存在的真相,可能许多人都会抑郁。所以,为了掩盖存在的真相,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存在构建出来一个意义,然后,把这个意义当作磨心,我们就围绕着这个磨心旋转。

比如为了父母的健康幸福而活着,为了孩子的成长而活着,再比如为了自己的事业发展而活着,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或者为了家庭的完整和谐而活着,为了实现某个心愿而活着……

而抑郁症病人,就连这些东西都找不到了。他如同一叶浮萍,没有意义作为依托,在生命的湖里飘啊飘啊,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明天。

人活着,一旦缺乏了意义,人就没有了旋转的磨心,就可能被抛出生命的轨道,成为一个自由旋转的落体了。

没有了意义,相当于没有了欲望,一个没有了欲望的人,和死人差不多。因为人活着都是有欲望的,没有欲望的人,只有死人。

所以,抑郁症的病人要把自己杀死,因为他觉得在他身上没有意义的维系,没有欲望的支撑,活着和死了本来就没有差别了。

所以,缺乏意义感,是抑郁症病人的病理的核心。

那么,抑郁症病人为什么会缺乏意义感呢?

我们普通人的意义感里面,全都是和人有关系的。虽然我说了一个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实际上,这个共产主义的原型还是我们亲爱的祖国妈妈,她也是妈妈的象征。其他的那就更不用说了,包括一个为了事业而献身的人,也是在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前提是什么,是因为我们是得到了充足的爱的,所以我们才能够自我实现。实现给谁看,给爱我们的那个人看,证明我们存在的价值。

所以,一个抑郁症病人一定是一个关系出了严重问题的人,他生命里一定是找不到一个可以在情感上给他支持的人,找不到一个在情感上能够和他真正发生连接的人了,他才会抑郁的。

抑郁症病人相当于是掉进关系的真空地带的人。在那里,他看得到其他的人,但是感受不到其他人的存在,也许其他人对他的爱是有的,但是他感受不到,感受不到就相当于是没有。

只有和周围的人失去连接的人,才会掉进抑郁里面去。因为缺了和人的连接,我们的意义感的来源就没有了。

人是关系的动物,或者说,人是需要关系才能照见自己的动物,这两句话都没有错。缺乏了好的关系的支撑,人活着就不再有意义感,这就是抑郁症病人必然面对的存在困境。

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1.抑郁症病人有一种认知上的倾向,他们倾向于把发生的事情归因于是自己不好,所以觉得自己非常的糟糕,从而产生低自我价值感。调适的方法之一就是改变这样的负性认知。

2.学会把自己的欲望和父母的欲望区别开来。过分地讨好他人,最终的结果就是迷失自己。当一个人可以为自己而活的时候,生活才会显得有意义。

3.学会表达愤怒,并且意识到别人对于自己表达愤怒的接受程度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差。如果总是压抑愤怒,其实和对方也拉不近距离,对方照样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被动攻击。表达愤怒,或许是建立真实关系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