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杀害曹老爹的幕后黑手?(1 / 1)

前帝国太尉曹嵩意外被劫杀,这是一起相当严重的恶性事件。那么,是谁杀了曹嵩并抢走钱财呢?

有两种不同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杀害曹嵩的主谋就是陶谦。《三国志·武帝纪》《后汉书·应劭传》都明确点出曹嵩乃是死于陶谦之手。《世语》同样认为是陶谦杀害曹嵩,但情节略有不同,更加绘声绘色。

依《世语》的说法,曹嵩的被害地点是在琅琊家中。当时曹操派遣泰山太守应劭前去迎接。陶谦得知消息后,抢先一步,派数千人先至。曹嵩以为是应劭前来,没有任何防备。陶谦兵到达后,马上大开杀戒,曹操的弟弟曹德在大门口被杀,曹嵩大惊失色,想从后墙逃跑。他的小妾是个肥妞,钻不出去,曹嵩只得躲到茅厕里,被陶谦兵逮住后杀死。

这则绘声绘色的故事,基本上只能当小说来看待,因为多种史料表明曹嵩的遇害地点乃是在兖州与徐州交界处,而不是在琅琊家中。

第二种说法,杀死曹嵩是陶谦的部下所为,陶谦根本不知情。

《后汉书·陶谦传》是这样写的:“曹操父嵩避难琅琊,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

另一史料《吴书》中写得更详细:“太祖迎嵩,淄重百余辆。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

《吴书》的记载,交代得十分清楚,有凶手的姓名,有作案的地点,还有凶手的去向。这两则史料都认为袭杀曹嵩一事,完全是陶谦部众所为,并非陶谦所下的命令。

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个更贴近真相呢?

我认为是第二种说法,即杀人越货,完全是陶谦部下所为,与陶谦并没有直接关系。后世史学家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采纳《后汉书·陶谦传》与《吴书》的说法,对陶谦是否牵涉此事则不加评论。

倘若非要说陶谦下令杀害曹嵩,那么动机何在呢?

支持陶谦是凶手的《后汉书·应劭传》中有这么个说法:“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就是说曹操曾多次进攻陶谦的地盘,陶谦不高兴,拿他老爹来报复。但我们从史料中,并没发现陶谦与曹操之间有多深的恩怨,而且据《三国志·武帝纪》所述,陶谦曾经出兵攻打曹操,占领泰州郡的华、费两地,就是后来曹嵩被杀的地方。但这是陶谦先动的手,怎么反倒怨恨起曹操了呢?因此从怨恨这点来说陶谦指使部下杀害曹嵩,显然很牵强。

其实,我们只要略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陶谦几乎没有理由在这个时候杀曹嵩。

首先,陶谦不是一个小人。他有理想有抱负,这从他治理徐州、策划奉迎皇帝等事上可以看出来。史书上说他“外慕声名”,对自己的声誉十分重视。虽然不一定能称为正人君子,但绝对不是品行恶劣的小人。他与曹操即便有恩怨,也不是什么不共戴天之仇,怎么会做出劫杀其父的事情呢?要知道中国古代都讲究一个“孝”字,曹操迎回父亲是孝行,陶谦要真在这个时候杀了曹嵩,岂非千夫所指,一世清名也会毁于一旦。这样做,岂止是不明智之举,简直是脑残。以陶谦的身份及智慧,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

其次,如果陶谦要对付曹操,杀了曹嵩有什么用呢?还不如把曹嵩扣押为人质,起码曹操在攻打时,不能不投鼠忌器。

其三,曹嵩避难到琅琊已多年,琅琊是徐州地界,属于陶谦的管辖范围。这么多年,陶谦连他一根汗毛也没动过。早不杀,晚不杀,偏偏等到曹操要接回老爹时才杀,这怎么说得过去呢?

其四,倘若要杀曹嵩,也应该在徐州地界杀,怎么会离开徐州地界、进入兖州后才杀呢?要是曹操在兖州边界处迎接曹嵩,岂不是连杀的机会都没有了?不在容易下手的地方杀,偏偏跑到不容易下手的地方杀,岂不是荒唐?

综上所述,我认为劫杀曹嵩,并非陶谦指使。

但是陶谦有没有责任呢?

肯定是有。毕竟劫杀曹嵩的那些兵士,都是他的下属,至少可以说他用人不察,在军队管理上比较混乱。如果只是一两人去杀人越货,还可以理解成个人所为,但去的不是几个人,而是几百人,一支小规模军队。这种情况,作为徐州最高军政长官的陶谦难辞其咎。

为什么军队会出现这种混乱局面呢?其实早在曹嵩被劫杀之前,就已有征兆。

陶谦主政徐州的前几年,赶走了黄巾军,徐州成为乱世中的桃源,“百姓殷盛,谷实甚丰”。董卓之乱后,关东各州基本脱离中央控制,州牧、刺史加速军阀化。当朝廷法令无法约束封疆大吏时,州牧、刺史实际上都成了土皇帝。权力不受约束,腐败的产生难以避免,于是乎在陶谦主政的后几年,“信用谗邪,疏远忠直,刑政不治,由是徐州渐乱”。

“徐州渐乱”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陶谦治下的下邳爆发农民起义。起义军领袖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皇帝。尽管这次起义很快被陶谦镇压,但已暴露出徐州的军政确有混乱之处。徐州兵卒劫杀曹嵩,又是军政混乱的一个写照。

那么袭杀曹嵩一事,纯粹是一桩偶然事件吗?

或者,这些杀人越货的凶手,有没有可能还受到另一只幕后黑手的操纵?

我认为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而这只幕后黑手,很可能是袁术。

我们再回到《吴书》对曹嵩被杀一事的记录上。

曹操要迎回老爹曹嵩,陶谦派都尉张闿率二百名骑兵护送曹嵩前往兖州,到了兖州泰山郡,张闿突然发难,杀死曹嵩、曹德后,夺走钱财,奔往淮南。

倘若这个记载属实,有一点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张闿等人劫杀曹嵩后,逃往淮南。这点没有引起历史学者的足够重视。

淮南是谁的地盘呢?袁术!

我们来分析一下,张闿等人劫杀曹嵩是有计划的袭击呢,还是见钱眼开所做出的临时决定?应该说,这是有计划的袭击。一则,曹嵩的金银财宝装了一百辆车,这确实是令人心动。但曹嵩有钱又不是一两天的事,他在琅琊待了好几年,见钱眼开的人多了去了,怎么就没有官兵去杀人劫财后逃跑呢?二则,倘若事先毫无计划,这一百多辆满装财物的车辆要如何运走,又运往何方?显然,在袭击之前,张闿等人已经想好退路了,那就是逃往淮南。

难道这件事真的是袁术事先策划的吗?

这样做对他又有什么好处?

我们先来说说袁术怎么从南阳跑到淮南的。

自孙坚死后,袁术在南阳的日子更不好过,屡屡受到刘表的攻击,狼狈不堪。

与其他军阀相比,袁术的处境比较尴尬。首先,他的地位、军衔是比较高的,是朝廷封的后将军,可是地盘却不大,只是荆州的南阳郡,在群雄中一点优势也没有;其次,作为荆州刺史的刘表,不想让袁术独占南阳,双方一定会反复争夺这块土地。由于朝廷诏令难以下达到地方,东部各州基本上各自为政,若想要把势力渗透到其他州,最佳时机,莫过于在州刺史去世的时候。

时机出现了。

扬州刺史陈温去世,扬州马上成为军阀们抢夺的地盘。袁绍一马当先,派堂兄袁遗前去担任扬州刺史。袁术岂肯落后,他出兵攻打袁遗。此时袁绍与公孙瓒的战争还在进行,无力救援,袁遗被打得大败,逃跑时为乱兵所杀。袁术并没有自任扬州刺史,因为他舍不得南阳这块风水宝地——当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就是从这里发迹,最终夺取天下。扬州刺史一职,袁术交给了一个他信任的人:陈瑀。

不过,事实证明,陈瑀是靠不住的。

面对刘表的不断施压,袁术终于顶不住了。他被迫放弃南阳,北上进入兖州封丘。兖州是曹操的地盘,岂能容得下袁术?在曹操的穷追猛打下,袁术落荒而逃。对他来说,可去的地方只有一个:扬州。

东汉时的扬州,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大省,不是指今天的扬州市,该州的州政府所在地设在寿春。扬州新刺史陈瑀乃是袁术任命的,如今袁术走投无路,从兖州撤向扬州,陈瑀理应夹道欢迎老上司的到来。可是不要忘了这是一个乱世,在乱世里,有情有义的人凤毛麟角,贪图利益的才是大多数。

在陈瑀看来,袁术现在不过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荆州南阳被刘表打,在兖州被曹操追在屁股后面打,一个落魄将军罢了,何必理会?于是陈瑀心一横,拒绝让袁术进入扬州境内。

这可把袁术给气得快吐血了:没有我袁术,就你陈瑀那两下子,能当上扬州刺史吗?若不夺下扬州,袁术只能四处漂泊。固然,袁术遭到刘表、曹操的痛击后实力大损,可对付陈瑀还是游刃有余。陈瑀在扬州既无根基,又无名望,更乏才识,有几个人想为他卖命呢?很快,袁术挥师寿春,一路势如破竹。

这下子陈瑀牛不起来了,他很识相地、灰溜溜地逃出寿春,逃到下邳。袁术总算扬眉吐气打赢了一仗,他趾高气扬地进入寿春,据有淮南之地。

掌控朝廷的李傕心知自己无论在名望还是实力上,都难以服众,有意寻找可靠的盟友。在关东诸雄中,袁术刚刚得到扬州,势力尚未稳固,此时李傕若伸出友谊之手,料想袁术是不会拒绝的。于是李傕以皇帝的名义,授袁术左将军,并封阳翟侯。虽然这些都只是虚职,但至少提高了袁术的声名。

袁术野心勃勃,不满足于“左将军”这个头衔,他想拥有更多的地盘。袁术给自己挂了一个新头衔:“徐州伯”。在先秦时代,“伯”就是“霸”的意思,比如“春秋五霸”又称为“春秋五伯”,霸主也称为“侯伯”,就是诸侯之长的意思。袁术自立为徐州伯,意思就是徐州霸主。可是徐州根本就不是他的地盘,而是陶谦的地盘,袁术企图吞并徐州的野心已是昭然若揭。

我们继续回到曹嵩被杀的话题。

总结一下袁术与曹操、陶谦以及杀人凶手张闿之间的关系,可以理出三条线索:

袁术—曹操:袁术入兖州后,被曹操连败三场,狼狈而逃。

袁术—陶谦:袁术自称“徐州伯”,大有吞并徐州之意。

袁术—杀人凶手张闿:张闿杀人越货后,逃往袁术控制下的淮南。

从这个角度看,袁术与曹嵩之死难脱干系。

再从时间点看,袁术在公元193年春占据淮南,自封徐州伯,曹嵩被杀是在该年的夏秋之交。根据《资治通鉴》的时间表,徐州出现混乱局面,也是在该年上半年。袁术一来,徐州乱了,曹嵩被杀了,难道这一切没有联系吗?

我们且做一个大胆的假设:袁术占据淮南后,一心想吞并徐州,故而派人到徐州搞破坏,收买陶谦手下的将领。当他得悉曹操欲将老爹从徐州琅琊接回兖州时,便想出一个一箭双雕之计,暗令被他收买的张闿越境杀死曹嵩,抢走金银,嫁祸陶谦,点燃曹操与陶谦战争的导火线。

当然,这只是猜测,缺乏充分证据的支撑。至于有没有一点点道理,还是请读者自己判断。

当曹操得知父亲与弟弟被杀的消息后,他震惊了,本以为父子可以相聚,兄弟可以重逢,岂料飞来横祸,阴阳两隔,岂不哀哉!继而,他感到愤怒:父仇不共戴天,此仇不报,我曹操不是天地男儿。

陶谦一跃而为曹操的头号仇敌与一号标靶——既然父亲死在徐州兵之手,徐州牧陶谦就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至于这件事是陶谦指使,还是几个小兵的自作主张,曹操根本不关心。试问,难道陶谦交出几个杀人越货的小兵,曹操就会善罢甘休,平息内心愤怒的火焰吗?绝对不可能。仅仅拿几个微不足道的徐州兵卒来抵偿朝廷“三公”的命,门都没有。唯有**平徐州,杀死陶谦,方能泄曹操心头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