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汉高祖刘邦是个大孝子
刘邦是个孝子,以前南征北战没条件孝敬,当了皇帝后有条件了,就把父亲刘太公接到皇宫住下,天天好吃好喝供着,还封父亲为太上皇。
没想到,刘太公在皇宫里没住多久就不开心了,整天耷拉着脸,好像有人借了他的钱没还,而且还是一笔巨款。
刘邦非常惶恐,生怕没伺候好父亲,让父亲不高兴了。却不敢直接问父亲为啥不爽,而是去问侍候父亲的侍从。
侍从说,太上皇从前住在家乡丰邑,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天天和亲朋好友以及邻居一起,不是踢球就是斗鸡,要不就是喝酒,那种快乐一去不复返了,没人陪太上皇玩,太上皇岂能开心?
这个好办,在皇宫附近再建一座丰邑城就是了!
和老家丰邑一模一样的丰邑城建好后,刘邦把和父亲玩得好的亲朋好友以及邻居都迁来,住在这座丰邑城里,陪父亲玩。以前玩什么,现在仍然玩什么,以前怎么玩,现在仍然怎么玩。刘太公再不开心,实在没有道理了。
这个丰邑城和老家那个丰邑城长得太像了,以至于那些迁来的人一点没有生疏感,连随他们一同迁来的鸡犬都认识各自的“家”,不用人招呼,径直各回各“家”。
历史上那么多皇帝,能像刘邦这样的孝子可着实不多。
02 前少帝刘恭口出怨言害死自己
刘恭是汉惠帝刘盈的嫡长子,西汉第三任皇帝。刘恭的生母不是刘盈的皇后,是宫女周美人。
这个刘恭找错了母亲,从而导致母亲被吕后杀死。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吕后想让自己的外孙女张嫣嫁给自己的儿子刘盈,以便亲上加亲。那时张嫣才十一岁,希望她生孩子的吕后想尽办法也没能让她怀上,便让她假装怀孕,然后把汉惠帝与宫女生的儿子抢来,谎称张嫣所生。这个小子,就是周美人生的刘恭。
刘恭成为张嫣的“儿子”后,吕后就残忍地把他的生母周美人用毒酒毒死了。
高后四年,刘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非常伤心,说了一句气话:“皇太后怎么能杀死我的母亲呢?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替母亲报仇!”这话传到临朝称制的吕后耳朵里,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吕后先是把他关在后宫,对外面说这小子病了,任何人不得来看他。不久吕后就罢黜了刘恭,接着又把他杀了。
03 汉文帝刘恒定元宵节
都知道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个节日的来历,知道的人恐怕不多。
这个节日与汉文帝刘恒有关,是他为了纪念周勃等人铲平诸吕而定的。
诸吕指汉高祖皇后吕雉一族。刘邦死后,吕雉掌权,重用吕家人,诸吕权势很大,不可一世。吕雉死后,相国吕产、上将军吕禄还“矫制以令天下”,想把汉室江山搞到手。
先是齐王刘襄起兵讨伐,不久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又设计夺了吕禄的军权,在朱虚侯刘章协助下,先是杀了吕产、吕禄,然后将吕氏一族一网打尽。
周勃等人搞定诸吕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刘恒被周勃等人立为皇帝后,每逢正月十五夜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周勃等人的功劳,刘恒天子一言,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为什么叫“元宵”呢?“宵”即是“夜”的意思,正月又叫元月,“元宵”就是这么来的。
后来汉武帝创制《太初历》,又将元宵节在历书上列为重大节日,元宵节从此成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每到这天都要吃一种叫元宵的食品,以示纪念。
04 汉景帝刘启杀人种祸根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的第五个儿子,西汉第六个皇帝。刘启执政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在历史上很有名,那就是“七王之乱”。
实际上,早在刘启做太子的时候,这个祸根就种下了。
事情起因于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有一次到京城,陪刘启喝酒下棋。下着下着,两个人争起来了,刘贤的态度有点不好,刘启的态度更不怎么样,拿起棋盘就打,把刘贤打死了。
人家好好的一个儿子,因为一盘棋而丢了命,你说人家老子是啥感受?刘濞虽然当时不敢吭声,仇恨的种子却在心里生了根。
后来,刘启当皇帝后削藩引发“七王之乱”,吴王刘濞率先扯起造反大旗,意图夺取刘启的江山,与这个杀子之恨不无关系。
05 汉武帝刘彻唯才是举
汉武帝刘彻用人很有意思,既照顾先贤的后人(比如贾谊,他的两个儿子当郡守都是照顾的结果),又唯才是举。当然,主要还是唯才是举。
否则,历史上就不会有出身奴仆和奴产子的卫青、霍去病等杰出的军事家,也不会有出身贫民的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倪宽、中大夫严助、朱买臣等名臣;原本为小吏的张汤、杜周、赵禹等能人,要想混到御史大夫和廷尉,也许要到猴年马月。
汉武帝重用的一些将军,不是越人就是匈奴人。比如原为匈奴俘虏,在宫中养马的金日縯,居然被汉武帝选拔为托孤重臣。如果不是他自己再三谦让,首席托孤大臣也许还不是霍光。
不拘一格用人才,是一个合格帝王的基本素质。
06 汉宣帝刘病已颁行《史记》
没有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也许就没有伟大的《史记》。
列位也许要问了,伟大的《史记》不是伟大的司马迁编著的吗,与刘询有啥关系?且听我慢慢道来。
《史记》是司马迁编著的,这没错。但是他写好后,却不敢拿出来,更不敢交给朝廷。那是什么时期?汉武帝当政时期。在司马迁眼里,汉武帝既然能把他处以宫刑,就完全有可能把他的心血之作付之一炬,这种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所以临终前他把这部书稿交给女儿,要女儿好好保存,并再三嘱咐,如果遇不到好皇帝,哪怕让它烂掉,也不能交出去。
话说司马迁这个女儿,嫁给了一个叫杨敞的人,这人可不是一般人,汉昭帝时期他曾任宰相。嫁给杨敞之后,司马迁的女儿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杨忠,一个叫杨恽。小儿子杨恽从小就爱学习,人也很聪明。司马迁的女儿见状,就把她珍藏了很多年的《史记》拿给他:儿子,你既然喜欢读书,母亲给你读一本好书。
杨恽一读,果然是本好书!可是这么好的书,母亲为什么藏在家里,不让它面世,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做贡献呢?母亲如此这般一说,杨恽才明白。
转眼又过了些年,到了汉宣帝刘询时代,被封为平通侯的杨恽觉得刘询这个皇帝人品还可以,朝政也还算清明,便想起外公这部巨著,觉得再也不能让它继续埋没下去了,就把它献了出来。汉宣帝下令颁行,给了这部史学巨著一个最好的“归宿”。
07 汉元帝刘奭心太软
汉元帝刘奭是汉宣帝刘询的儿子,他两岁多的时候,母亲被霍光的老婆霍显毒死。霍显想让女儿霍成君当皇后,便毒死了刘奭的母亲许皇后,以为这样就能让女儿当上皇后。于是,小刘奭就成了半个孤儿。
据记载,刘奭多才多艺,但为人柔懦,在位期间宠信宦官,导致朝政极度混乱,是西汉走向衰落的罪人。
所谓“为人柔懦”,简单点说就是心肠软。软到什么程度呢?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就看不惯他爹刘询重用法家人物,手下人犯事,动不动就严惩。大臣杨恽(就是上面将《史记》献出来给汉宣帝的那位)、盖宽饶等人更冤,就因为说了几句讽刺话,结果脑袋就搬了家。
有一次,借和父皇一起吃饭的机会,刘奭委婉地给父皇提了提意见,劝他不要刑罚太过,如果重用儒生,也许……
话还没说完,就被父亲痛骂一顿:“你小娃娃懂得啥!咱们朝廷有朝廷的规章制度,治理国家最好的手段就是王道霸道兼用,恩威并施,像周代那样单纯使用所谓的德政,那不是傻吗?”
对一般人来说,心太软也许不是太大的坏事,但对未来的皇帝来说,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这叫缺乏基本的君王素质,不仅会害自己,还将害了国家。所以在刘询看来,这个太子将来可能会坏事。但他最终没有换掉这个太子,原因是想报答被毒死的许皇后。
刘奭后来果然导致皇权式微,西汉日益衰落,也许就与他的心太软有关。
08 汉成帝刘骜管男宠叫家人
汉成帝刘骜是汉宣帝的嫡皇孙。大概是因为长得乖的缘故,汉宣帝很喜欢这个孙子,亲自给他起名刘骜,骜为骏马之意,希望他长大后成为一匹骏马。
长大后,这人没有成为一匹骏马,却成了历史上有名的荒**皇帝。除了极其宠爱赵飞燕姐妹,他对男宠张放的宠爱一点也不逊色,甚至更甚。
据史书记载,张放“少年殊丽,性开敏”,汉成帝简直是一见钟情,然后就是如胶似漆,平时“与上卧起,宠爱殊绝”,和皇上同睡同起,受到的宠爱天下第一。
仅仅如此似乎不足以表达对他的爱,于是刘骜把张放提拔成中郎将,然后经常和他出去微服私访,实际上就是外出游玩。
外出游玩时,刘骜还称张放是他的家人,他有多么宠爱张放,由此可见一斑。
他这样对待张放,实在太不像话了,引起了朝臣的各种不满。太后就把张放流放了,罪名是“莫须有”。宋朝秦桧给岳飞也来了个“莫须有”,不知是不是受此启发。
张放一走,刘骜就想得不得了,多次把他召回来团聚。后来迫于压力,又不得不让他走了。没多久又召回来,召回来没多久又不得不让他走。反复多次,每次聚散,都哭得泪人儿似的,“故常涕泣而遣之”。
每一次张放刚走,刘骜就开始想他,不能马上召他回来,就给他写信,问长问短(玺书劳问不绝)。
后来,成帝驾崩,张放于是“思慕哭泣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