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的后裔为什么要去日本?(1 / 1)

01

说到汉献帝刘协,得从曹操说起。

提到曹操,人们就会想起那句“名言”:挟天子以令诸侯。这里的“天子”,就是东汉亡国皇帝汉献帝刘协。

自己的话没人听,就说这是皇帝说的,假借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拉大旗作虎皮,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么看,曹操这人,貌似有点不厚道。

实际上,曹操对待刘协已经够厚道了,与历史上其他亡国之君的悲惨结局相比,曹操对待刘协的态度,简直像宅心仁厚的老爸对待亲生儿子,不仅供他好吃好喝,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其实,曹操完全用不着这样,因为那时候的刘协虽然名义上仍是皇帝,却是近臣被诛殆尽,无论是威望还是势力,都不足以对曹魏政权构成威胁。也就是说,除了头上那顶皇冠,刘协实际上已成“废人”。可人家曹操偏偏要这么厚道,不仅把女儿嫁给这个“废人”,还一嫁就是三个。

02

曹操对待刘协如此厚道,他儿子曹丕也不逊色。

曹操死后,他儿子曹丕继承了他的事业,并随后称帝。曹丕称帝后,出于以防万一的考虑,虽然也想过斩草除根,但他到底还是没有杀掉刘协,只是把他“赶”出了京城洛阳,让他去离洛阳不远的山阳(今河南焦作市)当山阳公,改山阳县为山阳国,任命王业为山阳国相、李固为山阳国督军。

虽然刘协的头衔由皇帝变成了山阳国君,却是从之前有名无实且还被软禁的“囚犯”一下子变作了自由身,不仅“邑一万户”,而且“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后汉书》)。等于他享受的还是天子的待遇,曹丕还说了这样一句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三国志》)”天下的好东西,我和你共享。

虽然曹丕的皇位是从刘协手里夺去(禅让)的,但那个所谓的皇位,对刘协来说不仅已毫无价值,甚至还是一种负担,是一个随时会招来杀身之祸的累赘,他正巴不得出手呢,如今终于有人来接这个烫手山芋,而且还给了如此优厚的条件,刘协除了感激,估计还是感激。

所以,接到“逐客令”的刘协简直像被放出笼子的画眉,高兴极了,第一时间搬出了那座充斥着血腥,弥漫着权诈,没给他带来荣耀却给他带来无尽屈辱的皇宫。

来到山阳,刘协深深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开始思考以何种方式来享受来之不易的自由。

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好事。

03

山阳公衙门虽然在山阳城,但刘协大部分时间住在浊鹿城(今河南修武,焦作市所辖的一个县)。刘协在当地所做的那些好事,虽然正史未载,但修武一带至今流传着他广施仁政、亲民爱民的故事。

刘协甫到修武,便四处巡察民情,看到民不聊生,便派人四处张贴榜文,宣布所有赋税一概减半,垦荒种植者免交三年赋税。消息传出,饱受苦难的山阳百姓奔走相告,无不称颂……刘协这才明白,什么叫有意义的人生。

何况,他的女人对他还那么好。

早在曹丕要刘协禅让皇位,叫华歆去向曹节索要玉玺的时候,曹节就坚决站在自己的男人一边,不仅不给玉玺,还把亲哥派来的人臭骂一顿。曹丕登基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欠玉玺这个东风了,又来了好几拨人催要,曹节还是不给,然后同样是一顿臭骂。

后来又来了更多的使者,并以武力威胁,自知任何反抗也毫无意义的曹节,愤怒地将玉玺摔到台阶下,掩面痛哭:“上天不会保佑你们的,你们都不得好死!”使者们看都不敢看她,捡起玉玺灰溜溜地跑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她爱他,丝毫不嫌弃他这个落魄之人。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加证明了这点。当曹丕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不让她这个山阳公夫人去山阳的时候,她更是多次以死抗争,终于来到刘协身边。

曹节随刘协来到山阳后,见山阳百姓流离失所,贫病饥寒,田园荒芜,百废待兴,就鼓励刘协脱下官服,换上布衣,深入民间,将过去在宫中学到的精湛医术用来救死扶伤,拯救百姓。

刘协从前跟名医华佗学医,也许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没想到派上了用场。

做了乡村医生的刘协夫妇,常到云台山一带采药,施医救民,被百姓誉为“龙凤医家”。如今,在云台山百家岩景区的石碑上,还刻有“山阳公行医图”。对于从云台山上挖下来的中草药,刘协从不收费,扎针、艾灸、拔罐、刮痧都不收钱,只有对买来的药物,才收一点成本费。这种行医方式流传至今,在一些农村,“中药不还价,针灸不要钱”等民俗据说就是从刘协那时留下来的规矩。

不仅如此,每遇灾荒年景,这两口子便下令减免税赋,和百姓一起节衣缩食,共渡难关。不到几年,山阳百姓便得以休养生息,重建家园,过去穷山恶水的状况换了新颜。

04

然后是捐资办学。公元224年(黄初五年),曹节送孙子刘康(后来的第二任山阳公)去山阳精舍(山阳书院的前身)上学,看到校舍全是危房,便倾其所有,捐钱给精舍,让其修缮校舍。

曹节夫妇随后宣布,百姓不论贫富,子弟都可以上学,年龄从五六岁到二十岁都可以上,不怕人多,只怕你不来。他们还请先生采用个别教授法,先识字,后学经书。

当曹节听说卜商(温县人,孔子四大弟子之一,在战国魏文侯时曾任教于此)有一位叫卜尚的后裔,在温县办私塾很有名,也很有学问,就和刘协一同亲自登门,请他担任山阳精舍的首席教授。

公元234年三月,被贬山阳国十四年后,刘协病逝,终年五十四岁。二十六年后(公元260年),曹节病逝,终年六十五岁,谥号献穆皇后,按照汉朝皇后的礼仪下葬,和汉献帝合葬于禅陵。

有关史料记载,刘协下葬之日,山阳百姓非常悲恸,纷纷含泪前去送葬,用衣帽包上黄土,在墓地上堆成一座古汉山,成为见证刘协造福山阳的一座不朽丰碑。山阳百姓还在古汉山村东修建了山阳公庙,便于祭祀,前来吊唁的人常年络绎不绝,清明节人更多。

刘协去世后,因太子刘冯早逝,改由嫡长孙桂氏乡侯刘康嗣袭为第二任山阳公。刘康在位五十一年,西晋代魏后仍旧袭爵为山阳公,直至公元285年(晋太康六年)去世。他的儿子刘瑾袭爵为第三任山阳公,刘瑾在位四年,于公元289年(晋太康十年)去世。由他的儿子刘秋袭封为第四代山阳公,刘秋袭爵二十年后被杀,山阳国随之灭亡。

05

从220年建立至309年被胡人灭亡,山阳国持续了八十九年之久。山阳国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南一带,部分则迁到日本。

据日本相关史料记载,公元289年,汉献帝刘协玄孙刘阿知见当时天下乱象已生,为了避祸,他便率领儿子刘都贺、舅舅赵舆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两千零四十人,离开中国本土,漂洋过海,几经艰难,于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来到日本。

来到日本后,刘阿知被应神天皇任命为朝臣,赐号“东汉使主”,又称阿知王、阿知使主,让其定居于大和国桧前村,即今日奈良县桧前村。

日本奈良县与冈山县仓敷市都建有“阿知宫”,以纪念刘阿知。

史料记载,刘阿知的儿子刘都贺还被雄略天皇赐姓“直”,其子孙遂以“直”为姓。刘都贺的三个儿子叫山木直、志努直、尔波伎直,分别衍生出数十个日本姓氏,其中大藏氏与坂上氏最为著名。

大藏氏始祖大藏广隅的八世孙大藏春实,于天庆之乱讨伐藤原纯友而闻名,被任为太宰大监,其后世子孙便世袭长门守、太宰大监等职,成为九州豪族。

大藏氏又分衍出原田氏等数个日本姓氏,居住于九州的原田氏至今保存着代代相传的族谱,在九州福冈市立有“汉太公庙”,以表明自己为汉高祖刘邦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