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官渡之战后,曹魏的开国皇帝曹丕说了这样一句话:“袁绍亡于郭图。”
在灿若星辰的三国风云人物中,郭图的知名度不大,甚至可以说很小,以至于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基本上属于无名之辈。但被他害得万劫不复的那个人却很有名,谁?袁绍。
后来有人提到郭图时,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史上最蠢谋士。如果此说成立,那么他的主公袁绍应该算是史上最蠢主公了。
袁绍之蠢,蠢在过度高看了郭图。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郭图和一个叫辛评、一个叫荀谌的人做了一件让袁绍高兴的事,成功说服董卓任命的冀州牧韩馥“让贤”,使袁绍取而代之。
这次侥幸使袁绍觉得郭图很了不起,便盛情邀请郭图做他的谋士。
为什么说是“侥幸”呢?因为这次“说服”具有很大的胁迫成分,后来韩馥投靠张邈而不是投靠袁绍也间接证明了这点。
袁绍在识人方面的不足,使他白白失去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好机会,将其拱手让与曹操。而这个巨大失误,正是他十分看重的郭图造成的。
02
那是公元195年(兴平二年)的事情。那一年,身在曹阳的汉献帝遇到麻烦了,被董卓部将李傕等人追逼。消息传来,袁绍另一个谋士沮授认为是个绝佳的机会:咱们若是把天子弄到手里,挟天子以令诸侯,岂不是很爽?
想到这里,沮授急忙来到袁绍面前,兴高采烈地对他说:“我亲爱的主公啊,如今有两个消息,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您先听哪一个?”
袁绍盯着他说,我的习惯是只听好消息不听坏消息,难道你不知道?沮授说不好意思,看我高兴的,其实只有好消息没有坏消息。
然后他便对袁绍说了那个天子有难的好消息,劝袁绍千万不要放过这个机会,赶紧派军队去把皇上接来,“挟天子而令诸侯”,哪个要是不听话就收拾他。那样一来,别说收拾不听话的很容易,就是振兴汉室,也不是没可能。主公您现在的条件不错,冀州差不多都平定了,士人也纷纷来归附,您的军队也很强大,要做到这点不是难事。(《后汉书·袁绍传》记载,沮授说绍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沮授的话音未落,就被郭图和一个叫淳于琼的打断了。尤其是郭图,仗着袁绍的信任,很不客气地对沮授说:“汉朝王室衰败很久了,要振兴谈何容易!如今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到处都是英雄,他们要地盘有地盘,要人有人……这些都不说了,反正您也晓得。问题是,把天子接来有啥用?不但没用,可能还是个包袱。为什么呢?没有这个婆婆管着,咱们想做啥就做啥,想啥时候做啥就啥时候做啥,啥都不想做就啥都不做,多自在啊是不是?把天子接到身边,人家好歹是个天子,你做事情就不能像以前那样自由,有事得请示天子,天子的指示是服从好呢还是不服从好呢?服从吧,咱们一点自由都没有,有时候的指示甚至和咱们的希望正好相反。不服从吧,那就是违抗皇命……唉,你说你这主意!”
若是拼口才,沮授不是对手,郭图一张口就滔滔不绝,而且头头是道,把沮授说得一愣一愣的,找不到合适的话反驳。他只是反复强调把天子接来,道义上是合理的,时机上是合适的,咱们若是不去迎接,恐怕今后想接也没门了,其他人肯定要去接,不信咱们走着瞧。
话说当初汉献帝登基的时候,袁绍是不满意的,不希望他当皇帝,内心有点讨厌这个人。让他“侍候”一个自己讨厌的人,他的度量还没那么大,加上郭图的三寸不烂之舌,袁绍心中的天平自然偏向了郭图一边,否决了沮授的建议。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袁绍放弃这个机会后,汉献帝落入曹操之手,曹操利用这个天子发号施令,呼风唤雨,将其他“英雄”挨个儿收拾掉,为曹魏江山打下基础。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如果世上有后悔药,相信袁绍一定会连干三碗。
03
但与接下来要讲的这件事相比,失去“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机会只能算郭图坑袁绍的一件小事。这件事就是导致袁绍惨败的官渡之战。
没错,这件对袁绍来说倒霉透顶的事情,与郭图也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了,这件事的根子在于袁绍头脑发热,他以为搞定了公孙瓒,其他人都不在话下,包括曹操。
关键时刻,又是沮授站出来“泼冷水”:主公啊,虽然咱们刚打了大胜仗,按理应该趁热打铁,但此时攻打曹操,万万使不得。咱们虽然胜了,但是此次出兵时间长达一年,搞得老百姓既疲惫不堪又穷困潦倒,仓库里的粮食也吃光了,军队也成了疲惫之师……总而言之,现在去打曹操,绝对不是最佳时机。依我看,咱们不如先休养生息,然后不断地派兵到对方边境地区去骚扰劫掠,让曹操不得安宁,不断消耗他的实力。时间一长,形势必然对我有利,到时候再去对付他,就容易多了。
又是这个郭图,站出来唱反调:如今咱们主公兵强马壮,区区曹操岂是对手?兵书上写得明明白白,如果兵力比敌人多十倍,就可以包围他们;如果比敌人多五倍,就可以进攻他们;如果和敌人兵力相当,就可以和他们干一仗。眼下咱们主公不仅神明威武,军队也比曹操多,还可以会合河朔地区的军队,加起来更不得了,弄死他是很容易的事情。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放弃呢?为什么要等将来?等曹操的力量更大吗?这时候对付他容易呢,还是等他力量更大时对付他容易呢?我想不用再说了吧。
按理说,上次正因为听了郭图的,以至于皇帝落到曹操手里,才造成了曹操势力逐渐壮大的局面,袁绍应该吸取教训,对郭图的话应该思量思量。谁知郭图一开口,本来认为沮授说得有理的袁绍脑子又进水了,再一次做了错误选择,带兵攻打曹操。
04
那时候的曹操,力量的确不如袁绍,但人家的谋士比他的谋士聪明啊。
当然了,袁绍也有聪明的谋士,只不过他自己太笨,误把愚蠢当聪明(不采纳沮授的建议就是最好的例子)。还因为放着聪明的谋士不用,导致人家反水,比如在他进攻曹操的时候,他的一个名叫许攸的谋士就投奔了曹操,给曹操出了一个奇谋,曹操采纳后获得反败为胜的机会。
这个奇谋就是建议曹操利用轻骑兵,奇袭一个叫乌巢的地方。
乌巢是什么地方?袁绍屯粮之地!
那时候,曹操实际上已被袁绍打得焦头烂额,眼看就要输了。他做梦也没想到,关键时刻帮他一把的人居然来自对手阵营。
当原为袁绍谋士的许攸投奔过来,建议他烧掉袁绍的粮草时,曹操毫不犹豫地采纳了,并立即付诸行动,安排好守卫部队后,亲率五千兵马,打着袁绍的旗号,在月黑风高之夜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放火。
对正在打仗的军队来说,粮草就是**,**一丢,分分钟玩儿完,这个道理,是个人都懂,所以大将张郃表示应该先救粮仓。郭图说,救啥粮仓,你应该去攻打曹操主营,主营一旦攻下,啥都有了,去吧,去吧,祝你好运。
打仗不是靠运气,被迫攻打曹操主营的张郃可没那么好的运气,何况曹操早就安排好了,岂能乖乖地等你去打?结果久攻不下,形势越来越危急。
更糟糕的是,在前线打仗的袁军听闻乌巢的粮草被烧得一干二净,今后饭都没得吃了,军心立即动摇,哪里还有心思打仗,一触即溃,袁绍仓皇退兵。
郭图见自己的主意未能奏效,担心袁绍责怪,居然恶人先告状,说什么张郃进攻不力,还要处罚他。
这下又惹了个大祸,张郃心想,你这个神经病,老子不伺候了,一气之下降了曹操。袁绍本想依靠绝对优势兵力一口吃掉曹操,结果反而被对方狠咬一口,差点把他咬死。
官渡之战败得太惨,换作谁也想不通。没几年,袁绍就郁愤交加,一命呜呼。
05
郭图仿佛生来就是袁家的灾星,坑了袁绍还不够,袁绍死后,还把他两个儿子都坑了。
袁绍死后,他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起了纷争。闹得不可开交时,郭图的傻劲儿又来了,给袁尚出主意:“我说主公啊,既然咱们一时半会儿对付不了袁谭,不如借助外力,肯定能够一击而中。”
袁尚说,既然你有好主意,为啥不早说?快说快说快说!郭图便建议袁尚去投曹操,然后让曹操去打袁谭,让他们去鹬蚌相争,咱们坐收渔翁之利。
袁尚居然觉得这主意不错。
结果就成了这样:求之不得的曹操挨个儿把兄弟俩收拾了,轻轻松松占了他们的地盘。
那么郭图的结局如何?为了不让他继续害人,曹操的手下乐进一箭把他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