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要当丞相,他竟吓得跪地痛哭(1 / 1)

如果领导提拔你,给你升职加薪,你是不是会很高兴?想必正常人都不会不高兴,更不会拒绝,谁不想升职加薪呢?除非他是傻子。

然而,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个“傻子”。皇帝想让他当丞相,他竟然吓得扑通一声跪下,痛哭流涕地推辞。

他就是公孙贺。

01

据《史记》《汉书》记载,公孙贺是义渠(在今甘肃)人,先祖为胡人。

汉景帝时期,公孙贺的父亲公孙昆邪担任过典属国和陇西太守,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公孙昆邪也参加了平叛,还立了功。叛乱平定后,汉景帝封赏五位有功人员,其中就包括公孙昆邪,他被封为平曲侯。

那时候,公孙贺虽然年纪不大,却是一位多次参加战斗的“老军人”了,而且也多次立功。年纪轻轻就如此能干,前途不可限量,值得好好栽培。所以公元前150年(景帝前元七年)四月,胶东王刘彻被立为太子后,公孙贺被选为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是太子的侍从,他得到这个职位充分显示了汉景帝对公孙家的信任,因为能够担任这种角色的,非良家子孙莫属。

从此以后,公孙贺就“跟定”刘彻了。汉景帝驾崩后,刘彻继位为汉武帝,公孙贺也由太子舍人被擢升为太仆。

太仆的职责虽然只是掌管天子出行的车舆马匹,看起来不怎么显要,却属于“九卿之位”,能拿两千石俸禄。当时能拿这么高俸禄的文官,只有司隶校尉、州牧、京兆尹等少数高官。

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当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得宠时,卫青被提拔为建章监加侍中,汉武帝赏赐给卫家的财物更是不计其数,他觉得对卫家还不够意思,竟然令公孙贺娶卫子夫的姐姐为妻,仿佛这样才对得起卫家。

公孙贺在汉武帝心中多么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02

那以后,公孙贺的军事生涯主要与匈奴有关。

第一次是参加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的“马邑之围”,当时公孙贺为轻车将军。由于被狡猾的匈奴识破计谋,单于带兵全身而退,致使这场把握很大的伏击战打了水漂,参加伏击的众将如御史大夫、护军将军韩安国等,全都无功而返,公孙贺自然也是如此。

第二次是公元前130年(元光五年;《汉书·武帝纪》作公元前129年,即元光六年),匈奴南下犯境,汉武帝命卫青为车骑将军,率军从上谷出兵;公孙贺为轻车将军,从云中出兵;公孙敖为骑将军,从代郡出兵;李广为骁骑将军,从雁门出兵。众将各领军万骑。此次出击,除了卫青干掉七百多匈奴兵,其他人包括公孙贺还是啥也没捞着。不过,他比公孙敖、李广强多了,与公孙敖损失七千多骑、李广被俘(后逃回)相比,公孙贺至少基本上没什么损失。

第三次与匈奴作战,是六年后即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春,带队的仍然是卫青,公孙贺以车骑将军的身份随同前往。这一次还不错,他与李沮、李蔡、苏建等其他将领一起成功地与卫青会合,把毫无防备的匈奴右贤王围了起来,右贤王虽然逃脱,但匈奴大营大乱,包括小王在内的一万五千多匈奴人以及上百万头牛羊成了汉军的战利品。班师回朝后,公孙贺被汉武帝封为南窌侯,成为被新封列侯十人中的一个。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和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公孙贺又三次随大将军卫青去攻打匈奴,但全都无功而返。

公孙贺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去打匈奴,是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的事了。这一次他被封为浮沮将军,率领一万五千骑,同样是无功而返。

不过这一次一点也不怪他,原因是连遭打击后,元气大伤的匈奴再也不敢与汉朝接触,来了个惹不起躲得起,逃得远远的。公孙贺虽然率军深入大漠两千多里,却连个人影子也未找到。

03

然而,虽然如司马迁所说,“贺七为将军,出击匈奴无大功”,但因“老底子”在,也未犯过什么大错,公孙贺的仕途并未受到丝毫影响。

关键是,汉武帝对他的良好印象一点也未改变,所以凡有什么好事,首先想到的就是他。

据《汉书》记载,公元前103年(太初二年),丞相石庆去世,汉武帝要公孙贺接任丞相职务,公孙贺竟然吓得双腿一软,顿首痛哭:“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

他说,臣原本不过是一边陲粗俗浅薄之人,依靠会骑马射箭这点小小的本事混碗饭吃,哪里是当宰相的料啊,你这是硬赶鸭子上架,是要耽误朝政的啊!

他越哭越“伤心”,越哭声音越大,竟然惹得汉武帝和其他大臣都很伤感,汉武帝甚至也流了几滴眼泪。

然而,汉武帝还是“无情”地命令左右:“把丞相扶起来!”

人家还没接受呢,你就管人家叫丞相!这说明汉武帝让他当丞相是铁了心的,是不可更改的。在汉武帝心目中,公孙贺已经是丞相了。

皇帝生气了,公孙贺自然不敢再推辞。

肯定有人要问了:叫你当丞相你不当,还像要你的命似的,多少人想当都当不成呢,你怎么那么憨呢?

事实上,在当时,当丞相与掉脑袋几乎是同义词,谁若是想当丞相,那他的脑袋肯定是被驴踢了。

04

当丞相等于掉脑袋,这话什么意思?

《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说得很明白:“时朝廷多事,督责大臣,自公孙弘后,丞相李蔡、严青翟(又作庄青翟)、赵周三人比坐事死。石庆虽以谨得终,然数被谴。”

简单点说,就是当时正值多事之秋,作为政策的执行者,丞相的责任重大,汉武帝对他们的要求非常严格,稍有过错就严肃问责,而他问责的方式,基本上是让你活不成。

在那之前,先后被汉武帝“逼”死的丞相多达三个(公孙弘老死任上):

第一个,李蔡。陇西成纪人,飞将军李广的堂弟,曾任汉文帝侍从,后任丞相,尽管军功显赫,从政后又政绩卓著,还是于公元前118年(元狩五年),因私占了汉景帝园寝一点空地,害怕被汉武帝问责,自杀而死。

第二个,庄青翟。汉文帝时袭爵武强侯,汉武帝时先是任御史大夫、太子少傅,公元前118年(元狩五年)被任命为丞相。公元前115年(元鼎二年)冬,汉文帝皇陵被盗挖,陪葬的钱币被盗,汉武帝命御史大夫追查,酷吏张汤上奏说“丞相知道是谁干的”。尽管根本没这回事,汉武帝还是将庄青翟抓进监狱,庄青翟在狱中自杀身亡。

第三个,赵周。公元前148年(景帝中元二年)因父功封侯,公元前115年(元鼎二年)被汉武帝任命为丞相。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汉武帝祭祀宗庙,列侯都要奉献黄金,赵周被人控告所献黄金不足,被抓进监狱后自杀身亡。

丞相这个职业如此危险,公孙贺怎么可能不怕呢?

05

然而,那是一个“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时代,何况是叫你当丞相,皇帝的安排谁敢不听?不听就是抗旨不遵,也是死罪。与其抗命而死,不如咬牙接受,自己今后小心点就是了。

小心驶得万年船,公孙贺从此更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行驶这艘船,好歹驶了十一年。

十一年后,“巫蛊之祸”爆发,为了救擅自动用军费的儿子公孙敬声,公孙贺想办法抓到江洋大盗朱安世,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汉武帝也答应了。

不料,朱安世也许是为了自保,也许是为了报复,在狱中上书朝廷,揭发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以及让巫师在汉武帝的专用驰道上埋藏木偶人,诅咒汉武帝的事。

无论是不是事实,汉武帝都不假思索地信了——原来始作俑者是你小子!

公孙贺父子被逮捕下狱后,审案的廷尉揣测圣意,对其严刑拷打,逼他们承认“罪状”,最终屈打成招。

看完廷尉呈上的“供词”,汉武帝怒不可遏,下令在狱中赐死公孙贺父子,并灭其全族。

著名历史学家蔡东藩曾发出疑问:“彼果知相位之难居,何不急流勇退?”

这话有点“冤枉”他了,事实上,公孙贺根本就没想当什么丞相,一开始就没想过。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即使是“天下第一”的皇帝,恐怕也完全做不了命运的主吧,何况是区区一个公孙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