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刘邦称帝后开启了消除异姓王的战争,从公元前202年十月至公元前196年十月,先后解决了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张敖、代相国阳夏侯陈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异姓王中,唯有长沙王吴芮因势小不对朝廷构成威胁而得以保存。
与此同时,刘邦又大封自己的子弟为王,认为天下同姓一家,可以“屏藩朝廷”。汉文帝继位后,为加强自己的地位,采用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诸侯国肢解为几个小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但是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汉景帝继位后,王侯拥兵自重、专制一方、骄横奢侈、悖乱不轨的现象依旧,甚至愈演愈烈,中央专制皇权与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
怎么办?削藩!
这个主意是御史大夫晁错提出来的。他向汉景帝上书建议削夺诸王的封土:“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齐七十余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余城,兄子濞王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一个诸侯王少则四十多座城,多则七十多座城,这些王的封地就占了半个国家,那还得了!
尤其是吴王刘濞,此人对朝廷早已不敬,曾有反心,这个隐患不除,后果很严重:“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意思是刘濞冶铜、铸钱、煮盐,积聚了大量财富,招募亡命之徒,收容逃亡罪犯,想造反。如今削夺他的封地他会反叛,不削夺他的封地他也要反叛,不如削夺他的封地!
晁错一番话,说得汉景帝直冒冷汗:爱卿说得对,看来削藩这事耽误不得,越快越好!于是他削减了楚王的东海郡,吴王的豫章郡、会稽郡,赵王的河间郡,胶西王的六个县。
02
诸侯王没想到皇帝会来这一手。当他们得知这主意是晁错出的,都笑了——当然是冷笑。尤其是早有谋反之心的吴王刘濞,虽然表面上恨晁错恨得牙痒痒,心里却是千恩万谢——这哥们儿够意思,我正愁没借口造反呢,这下好了,正瞌睡呢你送来个枕头。多谢多谢,到时候一定请你喝庆功酒!
于是,削减吴国豫章郡、会稽郡的文书一发到吴国,刘濞就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首先起兵。
刘濞知道胶西王勇壮,喜欢逞势斗胜,几个齐地的诸侯王都怕他,便与他密谋:哥们儿,咱们以讨伐晁错为借口,反了吧!把天下占了,你我二一添作五。胶西王说既然不反白不反,反了不白反,那就反吧!
既然要反,当然是人越多越热闹,于是刘濞又约了赵王、淄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楚王共同起兵。赵王刘遂甚至暗中派使者到匈奴,商议联合作战,这完全是引狼入室的举动。
公元前154年(景帝前元三年)正月,吴王向诸王发出兴兵檄文:“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使吏劾系讯治,以僇辱之为故,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宄,诖乱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欲举兵诛之,谨闻教。”大意是朝中出了奸贼,想危害社稷,皇帝病得神志不清了,不能省察,杀奸贼的重任只能我们来承担了。
吴王随后从广陵起兵,向西渡过淮河,和楚军会合。胶西王杀死朝廷派来的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楚王、赵王也都如此,向西进兵。
“七国之乱”正式爆发。
03
实际上,朝中早有人认识到了势力愈来愈强大的诸侯王对朝廷的威胁,早在汉文帝时期,就有人提出削藩,但因时机不成熟,削藩之事就一直被搁置。
之前时机不成熟,现在时机成熟了吗?同样不成熟。“逼反”吴王刘濞,其他六王跟着反,就是明证。
在这件事上,为什么说晁错错了呢?他错在哪里?错在急于求成,错在事先没有周密规划,没有做好预案。矛头直指势力最大的吴王刘濞时他很清楚,这样做逼反刘濞的可能性非常大,但那正是他要的结果:只有逼反他,才有机会或借口彻底解决他。
可他万万没想到,刘濞居然找了帮手,而且一找就是六个,因为他也明白,单枪匹马与朝廷作对,那就是找死!
如果仅刘濞一个人反,倒也没多大事,他再牛也牛不过朝廷。如今七王一起反,就不是小事了,汉景帝立马紧张起来。
紧接着,晁错又犯了一个错误:借刀杀人。
借什么刀?当然是借“七国之乱”这把刀。杀什么人?杀死对头袁盎。
04
晁错虽然为人正直,但性格有缺陷,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同朝为官的袁盎。袁盎讨厌晁错到了极点,以至于只要有晁错在的地方,他非离开不可,仿佛晁错身上有病毒,沾上就会死。晁错也是这样,凡是有袁盎在的地方,他就唯恐避之不及。
晁错当上御史大夫后,立马派人去查核袁盎接受刘濞财物的事,要给袁盎定罪。汉景帝赦免了袁盎,将其贬为平民。人家都落到这步田地了,晁错还不想放过他,想趁此机会把他除掉。于是他说:“那个叫啥袁盎的,不是说吴王不会反吗?如今吴王反了,他也该杀!”
袁盎曾任吴国丞相,的确说过这话,得到消息的他吓坏了。晁错是谁呀?御史大夫啊,说话是有分量的。御史大夫想要他死,那就真有可能把他搞死!
不行,我不想死,我不能死,我得自保!可是我如今是个平民,见不到皇上怎么办?见不到皇上,魏其侯窦婴我见得到啊!于是袁盎连夜去找好朋友窦婴——你去跟皇上说,我有退兵妙计,让他召见我。
窦婴在“七国之乱”爆发后被任命为大将军,即将带兵去平乱。他也与晁错有矛盾,因此乐于为袁盎与皇帝见面搭桥。汉景帝听说袁盎有退兵良策,很快召见了他。
袁盎的“退兵良策”很简单:七王是被晁错逼反的,他们恨的是晁错,只要杀了晁错,事情自然就会平息。“他们不是要‘诛晁错,清君侧’吗?只要答应他们的要求,杀了晁错,免了他们起兵之罪,恢复他们的领地,他们自然会退兵……杀晁错最好腰斩。”
一天,中尉来到晁错家,传达皇帝要他上朝议事的命令,晁错立刻穿上朝服跟着中尉上车走了。
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忽然拿出诏书,要晁错下车听诏。晁错下车,中尉宣读皇上的命令,后面的武士们一拥而上绑了晁错。晁错被腰斩。
至于汉景帝后来认为晁错是错杀,后悔莫及,那是后话,暂且不提。
单说晁错,如无小人之心,怎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正直如晁错之流,也有小人之心,实在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