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第四章 二月惊雷(一)(1 / 1)

大漠归魂 塞上 682 字 1个月前

五个人打开手电又来到了左侧大厅里面的那个小房间。和晚饭前一样,那两只古筝静静地横卧石台,不知是哪一只,究竟怎样发出的声音。

小玉亟不可待,走上前去就要揭开前面古筝的薄纱,又一次被兴隆制止。

兴隆说:“你先别动,我看那个黑中透红的古筝有不对的地方。”

小玉端详了半天,终于看出了门道。

小玉说:“这个古筝确实有些奇怪,唐宋时的古筝一般为十三根弦,后也有十六弦,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现代最常用的古筝是二十一弦,而这只古筝却有二十九根弦,这是为什么?最主要的是雁柱(也称弦架或筝柱),圆圆的像个柱子,而又固定在面板上无法移动。”

兴隆让小玉仔细看看弦架周边好像有东西。小玉俯身向前,把目光凑近弦架,原来弦架在近处看时,可以看见一种奇异的光芒。那圆圆的弦架与古代和现代的都不同,而且比现代的大很多,每个弦架上都有一圈图形,图形线条很细小,小玉有些看不清除。她以为表面有灰尘,就用手去抹了一下。突然,图形变大了,图形的中间竟然密密麻麻的嵌着很多小字,而且还看得清楚。小玉觉得在那圆形弦架的周围好像放了一圈放大镜一样。小玉仔仔细细地看完那二十九个弦架的图形和文字,大体知道了其中的内容,连接起来是这样一段故事。

图形中的人物都是简单的线条组成,线条细小看不清衣着的具体轮廓,大体判断故事发生在汉代以后。

图中记载一片沙漠的原始状态是山清地秀,碧草青青,水肥畜旺,流沙稀少的景象。后来因为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征讨的一方混合着至少两股力量。兵马大量在那里安营扎寨,开荒恳田,把埋在地下的沙子都掘了出来,破坏了大片土地的植被。从那以后,战争加剧了那里人类活动的频繁,天上高风呼号,地下人掘马踏,到处黄烟滚滚。原本美丽的山川渐渐被混沌和凄凉的黄沙覆盖。

世居此地的一户人家失去了肥美的田地和一望无际的草原。原本清澈如镜的湖水也变得浑浊,而且湖水逐渐干枯。这户人家是一对中年夫妇,膝下无子,他们不愿离开这片故土,就发动当地其他民众共同奋起抗击战争。苦于他们都是寻常百姓,哪是官兵的对手,只一时就被官兵驱散,赶逐他乡。

中年夫妇仍旧不忍离开,尽两人微薄之力到处种草栽树。可是他们今天种下,明天就被黄沙掩埋。他们不顾黄沙的侵掩,不遗余力的继续栽种。二十年过去了,他们都变成了老人。奇怪的是,他们种下的树有一棵长得高高大大。树干有两尺粗,经常在微风的情况下发出一种美妙的音乐。音乐一响,周边的沙漠就都向后退去,紧接着便绿草丛生。一旦有强烈的北风刮来,那树的音乐声就停止,沙土又慢慢逼近,淹没刚刚冲破地面的青草。

两位老人已无力再继续栽种,他们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在过了一个孤独的春节之后,两人倒在了蒙古包里,意识渐渐模糊……

二月里,北风呼啸,黄沙夹杂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不断从门缝里打进蒙古包。就在两位老人行将成故的时候,一声惊雷在风雪之天炸响,万钧之势将蒙古包震得摇摇摆摆,岌岌可危。突如其来的二月惊雷,将两位老人惊醒,从弥留之中又睁开了眼睛。

他们听见冬天的雷声,一种本能的生物反应使他们清醒了,不仅睁开了眼睛,还双双坐起。因为他们仍然惦记自己亲手培育的草地和树木。尤其是那个与沙漠抗争的神树。二人起来来到门前,准备最后再看一眼那颗神树。

刚到门口,两人就瞪大双眼像两根木头一样立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