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忙着给答案,给孩子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1 / 1)

面对孩子的问题,无论是各种奇怪问题,还是不会的作业题目,很多父母只要会,就会秒答。如果不会,也会立即查资料,或者求助老师,然后告诉孩子正确的答案。甚至孩子并没有主动提出问题,在旁边观察的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也会立即纠正,告诉他解决的方案。

亮亮坐在地上玩套杯玩具,他分不清大小,没有按照大小次序来,总是拿大的往小的里面套。坐在旁边的妈妈告诉他,这个最大,要找比这个小一点的,套进去,再找一个小点的,套进去。妈妈一边说,一边演示。

亮亮刚套上两个圈,妈妈马上阻止:“不对,不对,每次要找剩下的杯子里最大的一个,你看蓝色的最大。”只要孩子套得不对,妈妈就会立刻指出并纠正。

亮亮转身去玩沙子,他用铲子往漏斗里装,结果还没等他把漏斗放到装沙子的瓶口,沙子就漏光了。妈妈立刻蹲下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子从这儿灌下去。”

很多父母认为多告诉孩子一些,孩子就多知道一些。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让孩子去“走冤枉路”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而且这样的记忆会更深刻。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每当我们告诉孩子一个答案,就剥夺了一次孩子学习的机会。”

所以,在培养孩子自立的过程中,建议父母不要直接给孩子问题的答案。就算知道,也要抑制回答的欲望。首先,这是因为孩子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已经在想答案了,他们只是想让父母做出积极的回应,帮助他们更深入地探索他们的想法。

其次,直接告诉孩子答案会让孩子产生思维惰性,就连最简单的问题也不想思考。就像是我们在替他们做脑力劳动,这对孩子没有帮助。这一点在孩子写作业时最为常见。有的孩子瞄一眼,可能连题目都没有看清,或者根本没有认真阅读题目,就立即求助父母。而父母大概在忙着做饭或者打电话,为了赶紧把孩子打发走,就立即告诉孩子答案。孩子也乐于不用思考,且能又快又正确地完成作业。

不经过思考,不经过努力就得到答案,孩子不会学到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法,渐渐地,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会越来越弱。而且父母直接告诉孩子答案,也无法了解孩子不会的真正原因,是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还是思考问题的角度或方法不对路。这显然是比一道题目不会做更严重的问题。

高明的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往往不会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从中学会独立思考。比如,当家里的电视突然没有影像和声音时,爸爸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看看是电源的问题,还是电视机自身的问题。当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时,会充满成就感,而且会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给孩子一点思考的时间

有研究显示,成年人等候的耐心通常不超过两秒钟,这么短的时间孩子根本来不及思考。因此,在孩子提出问题后,父母要恰当地给孩子留出一些时间,耐心等待孩子思考之后给出答案。

在洗浴缸的时候,玛丽用浴缸底部的橡皮活塞挤压地面,发现活塞会和地面粘住,要用力才能把它们拉开。

玛丽困惑地问爸爸:“这是怎么回事?”

爸爸说:“它们是不是很难分开?”

玛丽答:“是的。”

爸爸问:“那你觉得,为什么要用力才能把它们分开?”

玛丽想了一下说:“因为里面的空气被封住了,我拉开一条缝,它们才能跑出来。”

爸爸没有发表评论,而是耐心地看着她。

玛丽又说:“好像不是这样,我记得物理老师讲过,让我再想想。”

过了一会儿,玛丽高兴地说:“爸爸,我知道了。那是因为所有的空气都被挤出了活塞,里面的空气压力比外面的大气压力小。”

经过认真思考,孩子的回答往往更合理、更完整。除了和孩子探讨,父母还可以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去寻找答案。比如,提醒孩子到书上去找答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当孩子发现他的许多问题都能在书上找到答案时,就会慢慢地喜欢上阅读。

让孩子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如果孩子问的是作业题,为了防止孩子没有弄懂题意,或者审题不清,可以先让孩子把题目大声读一遍。一遍不行,就再读一遍。读题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一般读两遍,孩子可能就叫着:“哦,我会了。”这种自己找到答案获得的乐趣,要远远大于父母直接给出答案的乐趣。

如果上面的招数没有发挥作用,父母可以尝试亲自再念一遍题目,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题意,帮助孩子梳理思路。或者在题目关键的地方加重语气,启发孩子思考问题。每次都坚持这样做,孩子也会慢慢养成再次阅读题目、加深理解的习惯。

启发式提问鼓励孩子寻找答案

当孩子问“彩虹是怎么形成的?”父母可以把孩子的问题反问回去:“这个问题很有趣哦,你觉得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鼓励孩子思考,并且想办法寻找答案。

菲菲问妈妈:“这个照样子写词语的题怎么做?”妈妈并没有急着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将脑子中思考问题的思路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说出来:“请先观察给出的词语‘南辕北辙’中南和北的关系?”菲菲一点就通,而且举一反三,顺利完成了其他的题目。

孩子在启发下自己找到答案,完成作业,会大大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学习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