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总夸孩子“听话”,越听话的孩子越自卑(1 / 1)

在电影《驯兔记》中,主人公皮皮鲁是一个对一切事情都充满好奇的聪明学生,但是在老师眼里,皮皮鲁却是一个喜欢调皮捣蛋、故意抬杠的叛逆学生。

上学第一天,老师问:“一个皮球掉到了深坑里,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弄出来?”

皮皮鲁说:“如果水坑太深了,我就让爸爸再买一个,不应该让孩子为了一个皮球而冒险。”

老师听了皮皮鲁的回答很下不来台,于是对他说:“老师不对,你对是吧?”皮皮鲁坚持:“正确的人才对。”

老师对皮皮鲁的顶撞很不满意,正要批评他的时候,另一学生李晓曼站起来说:“同学们,老师的知识那么丰富,怎么会不正确呢?她每天那么辛苦,我们要做一个好孩子,听老师的话,不要和老师顶嘴。”刚说完,李晓曼就变成了一只兔子。在李晓曼的带领下,全班开始努力听话,变成兔子。

电影中,李晓曼一开始变成兔子时,害怕得哭了,老师一直安慰她,并且告诉她:变成兔子不可耻,是令人羡慕的。这种价值观,在老师、校长和父母齐心协力的捍卫下,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真理”。

即使是在生活中,父母也更喜欢“听话懂事”的孩子,并且一直将孩子往这个方向培养。当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做事情时,父母就会夸奖孩子“听话乖巧”,给予他们奖励和表扬;当孩子违背父母的意愿时,父母就会骂孩子“不听话”,甚至处罚他们。然而,越是夸孩子懂事,孩子们越自卑。

经常夸孩子听话,会束缚孩子的欲望,让他们不敢去要自己想要的东西。

知乎上,有一个网友说过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经历:从小,妈妈就告诉她要听话,而听话的孩子是不会乱要东西的。

有一次,她和妈妈一起出去玩,路过做棉花糖的摊子,妈妈指着棉花糖说:“想要吗?”她摇了摇头说:“不想要。”

妈妈满意地摸了摸她的头,说:“这才是乖孩子,不乱要东西。”

其实,她非常想要看起来像一团白云似的棉花糖,但是为了让妈妈觉得自己“听话”,她只好把真正的想法压抑了下来。她说:“即使长大了,这种习惯也一直跟着我,让我变得很自卑,遇到想要的东西不敢开口,不敢争取自己的利益。”

听话的孩子因为害怕父母流露出失望的神情,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从来不敢违背父母的话。只要父母一失望,自己就会特别内疚。其实,他们的内心十分羡慕那些任性、叛逆的孩子,他们一点儿都不喜欢别人夸自己“听话懂事”。甚至偷偷发誓,如果将来自己有了孩子,一定不要让他过早懂事。

父母一直夸孩子“听话懂事”,就像是道德绑架一样,会让孩子不断地去压抑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孩子往往活得小心翼翼,不敢做一件出格的事情。因为他一旦做了出格的事情,就会让父母失望,自己也会失去“听话懂事”的光环。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就应该听话懂事,失去了他在那个年龄段该有的任性和放肆,成为父母的“应声虫”,没有自己的主见。

听话的孩子,总是会优先考虑别人的需要,习惯听从大人的意见,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让大人开心,得到大人的夸奖和认可。但是,这些评价都是来自他人的,孩子并不知道如何认识自己。一旦孩子某件事情做得不好,被大人骂“不听话”,他的自我价值就会严重受损,不断进行自我怀疑。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自我否定,对自己失去信心,变得越来越自卑。

成功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成长为父母期望的样子,而是让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真正做到不自卑、不软弱,遇到事情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父母不要总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听话。

不要将孩子的听话当成理所当然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概念。真自我,就是一个人在构建自我时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假自我,就是一个人在构建自我时,以他人的感受为中心。懂事听话的孩子就很容易形成一个“假自我”,习惯听从大人的指挥,做事刻板,没有想象力。很多父母将这种“听话”当成理所当然,甚至成为向他人炫耀的资本,导致孩子失去“真自我”。因此,当父母看到孩子非常听话时,不要理所当然地向他人炫耀,而是要去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话。

允许孩子合理任性

每个孩子都会有任性的时候,这是孩子天性的释放。当孩子任性时,有的父母会进行呵斥。这时孩子就会学着隐藏自己真正的想法,迎合父母的想法,压抑自己真实的需求。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越来越没有安全感。所以,父母要包容孩子的任性。当然,这种包容是有限度的,不能任由孩子予取予求,成为一个人人讨厌的“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