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贴负面标签,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1 /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国由于兵力不足,从监狱调了一批犯人上前线。但是这些犯人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管理员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与犯人进行谈话,要求他们每周给最亲的人写一封信,在信里告诉亲人自己在前线如何勇敢、立了多少战功等。半年后,这些士兵真的变成了信中听从指挥、勇敢战斗的样子。

这种现象,被称为“标签效应”。一个人一旦被下了某种结论,就会像商品被贴上标签一样,做出与标签一致的行为。这种现象,在孩子身上尤其明显。孩子的情感态度是比较直接的,父母给他们贴什么标签,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与所贴标签一致的人。例如父母总是斥责孩子说“你真笨”,孩子就真的可能变笨;父母斥责孩子不听话,孩子就真可能做一些不听话的事情……

为什么孩子会朝着“标签”定义的方向发展?通常情况下,孩子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固定型和成长型。

当孩子处于固定型思维模式时,做事的观念会比较死板,只能接受成功,害怕失败。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受到打击。而当孩子处于成长型思维时,做事会始终充满热情,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能鼓励自己去克服。对两种思维模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成长型思维明显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固定型思维却更常见。当父母遭遇了生活的压力后,会将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进而给孩子贴上各式各样的负面标签。例如,孩子帮忙做家务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结果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若是遇到了父母心情不好,就会给孩子贴上“做事毛躁”“什么都做不好”等负面标签。

给孩子贴“负面标签”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否定。若这种行为长期发生,孩子就会从心底认为自己不行,从而产生自卑。即使以后孩子在某个方面获得了成功,但那种隐隐的自卑感也会始终伴随着他。

心理学认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好坏,都能影响人们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若我们对孩子存在偏见,总是对他说一些负面的话,孩子就真的可能朝着“坏”的方向发展。

与之相反,若是给孩子贴“正面标签”,那么他就有可能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例如,孩子将玩具拆了,喜欢贴负面标签的父母可能会骂孩子淘气、破坏王,并且对他们进行处罚;而喜欢给孩子贴正面标签的父母,则会表扬孩子有钻研能力,并且引导孩子去重新组装玩具。在父母的夸奖下,孩子会更有探索精神,甚至成为一个小发明家。

正确的贴标签方式,可以培养孩子某方面的能力。那么,父母如何才能正确地给孩子贴标签呢?

学会接受孩子暂时的失败

孩子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还处在发展阶段,他们是在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爬起的过程中学会各种技能的。因此,对于孩子暂时的失败,父母不能上来就批评,指责,上来就贴负面标签,可以暂时地接受孩子的失败,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解决办法。

寻找孩子的“正面标签”

对于孩子的坏习惯、缺点,父母不要立马贴上负面标签。与之相反,父母要全面地去观察孩子,努力寻找他的闪光点,这样就可能让“坏孩子”变为“好孩子”,让“笨孩子”变为“聪明孩子”。

适度贴“正面标签”

即使是肯定孩子能力的正面标签,也不可以毫无底线地、无限制地使用。大家都知道“物极必反”这个道理,虽然正面的标签能够带来一些“正”的导向作用,但当这个导向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那么带来的就不一定是好的导向作用,很可能是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压力,逼着他不得不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甚至有一种退无可退的感觉。

除此之外,父母尽量避免给孩子贴一些固定的标签,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样做只会固化孩子的成长。父母可以多发现孩子的优良品质,从不同方面表扬孩子,帮助他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