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总对孩子不满意——被接纳的孩子才有自信你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孩子自卑的源头
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个永远无法击败的“敌人”,即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每次都考第一名”“别人家的孩子都会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别人家的孩子写作业从来不用催”……父母本希望借“别人家的孩子”从侧面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奋发向上,但盲目地比较,只会强化孩子的消极看法:“我没有别的孩子好,妈妈不喜欢我。”孩子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和怀疑,认为自己是一个糟糕的人,逐渐失去自信。
初中生小袁曾在《少年说》中说:妈妈的盲目比较,让我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每次考试后,小袁的妈妈都喜欢将小袁和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的同学进行比较。小袁站在天台上对妈妈大喊:“为什么每次都拿我最差的成绩说事儿,为什么你从来看不到我的努力?”
面对女儿的质问,小袁的妈妈说道:“要是我不打击你,你可能会有点儿飘……”
小袁哭着请求妈妈不要老是把她和别人比较了,妈妈依旧坚持这样做。
为什么父母总是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第一个原因,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因为心理距离感较近,父母会通过各个角度去评价孩子,例如学习成绩、生活习性、特长等。对于别人家的孩子,因为“心理距离感”较远,父母看到的内容会比较单一化,仅从对方一件事情的好坏,就得出“他比我家孩子更优秀”的结论。
第二个原因,人们在评价一件事时,通常会依赖自己的主观思维和价值感,就像是戴着有色眼镜去评判身边的人和事,会产生“心理偏盲”的现象。父母喜欢将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就是源于这种心理。父母会选择性地无视自家孩子的优点、成绩,反而用“显微镜”来发现孩子的缺点,而用“放大镜”去观察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所以就会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更优秀,从而引发父母养育焦虑感和挫败感。
心理学认为,家长经常性地拿自家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较,其危害主要如下:
首先,不利于孩子自尊心的培养。
爸爸妈妈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别人的孩子的强项比较,无形中是对孩子的一种否认,长此以往,容易让孩子变得不自信,觉得自己真的不行。
其次,让孩子形成攀比心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正所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如果孩子养成了和别人攀比的心理习惯,将来走向社会后,面对形形色色的不公平和差距,失落感会伴随孩子的一生,那将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最后,容易让孩子破罐破摔。
孩子的好行为需要家长的强化,从而逐渐形成好的性格。如果一味地批评和指责,把孩子的短处一遍遍地拿出来和别人比较,这其实也是一种强化,很容易让孩子放弃努力,自暴自弃。
也许有的家长会对此非常不解,觉得孩子们之间进行比较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孩子确实在某些方面不如别的孩子好,我们还不能说说了?说说当然可以,但千人千面,人的个性差异千差万别,有些事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爸爸妈妈在比较的同时,切不要忘了对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保护和培养,让孩子学会珍惜自我价值,成为优秀的人。怎么比较,其实也有一些小技巧:
第一,客观公正地进行比较。
在比较时一定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优缺点。不要拿别的孩子的优点跟自己孩子的缺点比,要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别忘了给孩子鼓励和赞扬;也要正视孩子的不足,积极引导,帮助孩子认识不足,补齐短板。
第二,在比较的同时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
每一个孩子的特质都是不同的,他们身上有着不同的闪光点。父母不仅要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还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其他优点。比如,当孩子在唱歌比赛中内心受挫的时候,可以对孩子说,你在唱歌方面也许比不上别人,但在画画方面还是比较有天赋的。昨天的那幅画,我让专业的老师看了,老师说不错哦。
当然,万事都有度,一旦过了这个度,就容易让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父母在生活中,不要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的孩子的优点做比较,那只会加深孩子的挫败感,要多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让他在面临一些问题的时候,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