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读图书群里有读者问了一个关于摘抄好词好句的问题,她的疑惑概括起来有3个:
摘抄有用吗?
要不要买一本关于好词好句的书?
摘抄什么?仅抄四字词语和成语吗?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吧。其实有没有用不在事情本身,而在做这件事的人究竟是怎么做的。如果是自愿的,并且是很用心的,那么用处会很大。问问你身边那些写作水平高的人,他们肯定都有过摘抄用的“小本本”。
如果不是自愿的,情况便分两种:摘抄不用心,单纯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做得很应付,那么自然没用;但有的孩子虽然是为了完成任务,可干啥都用心干,那么摘抄的作用也是有的。为什么呢?这就涉及接下来我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
之前和几位妈妈坐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位妈妈给大家介绍了一本据说很好的学习资料,抖音平台上推荐的。另一位妈妈说,我家孩子也在用这个,他们班好多小朋友都买了。
我一听,人家都买了,还都觉得好,涵涵可不能错过!我去网站上搜了搜书名,页面刷出来一看,发现书中对每篇课文都给出了相当细致的解读:文章背景、作者信息、生词拼音、字词用法、语言分析……可以说是无所不有。
但是,最终我没买这本书。书里写得这么详尽,看了这书再去读课文,不就跟抄答案一样吗?孩子还怎么思考,能力还怎么锻炼?长此以往,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只会越来越差。
后来开家长会,涵涵的语文老师也说到了这种“学习资料”,她举了个例子:班上一个孩子总是直接抄资料上的组词答案。一次上课叫他回答问题,回答完老师问他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那孩子一脸茫然。
现成的好词好句集锦书其实就跟这种无所不有的教辅资料一样。你买了它,让孩子背了,孩子根本不理解、不会用,那不是在浪费时间吗?毕竟“背会”不是目的,“会用”才是积累好词好句的目的。
因此,还是要让孩子多阅读。阅读中有具体的语境,这样孩子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摘抄积累才有意义。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摘抄很耗费时间,如果时间不够怎么办?如果孩子觉得厌烦坚持不下去怎么办?
时间确实是个问题。孩子上小学后要做户外活动,要写作业,再加上课外活动,再让他做摘抄,很难不应付了事。
而且,一个新习惯的养成本来就很难,特别是在最开始的时候,意味着要打破原来的习惯。而语言是讲究积累的,不是说今天摘抄了明天就能看到效果,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一个内在激励机制的奖励,孩子就容易没动力。
这时就要把培养微习惯的策略用起来。在最开始,一天就摘一句,一天就了解一个词语。如果孩子今天读的是科普书,实在没什么可摘抄的,那就读一首短短的童诗,把里面精彩的句子摘抄一下,10分钟就能搞定。
你看,摘抄并不需要花费多长时间,摘抄的内容也不是死板的,并不是摘了一大段就好,只摘了几个成语就是没完成任务。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有更多的积累,只要阅读了,只要在阅读中有了收获,摘抄什么都可以。
就拿《世界上最糟糕的孩子》来说,这本书通篇好像就是为了搞笑,故事并不深奥,图画五颜六色,在排版方面更是夸张,文字大大小小、粗粗细细,有一些简直像要舞动起来。
是不是感觉没啥可摘抄的?不不不,作者大卫·威廉姆斯可是享有“罗尔德·达尔继承人”美誉的人,是英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家,他的作品怎么可能毫无营养?
你看这段人物描写:
不用说,这所学校的老师们都待不长,他们在那里任职的平均时间只有两天,两天足以让任何老师赶紧跑路。
“真恐怖啊!真恐怖!”他们一边逃一边哭号,能跑多快就跑多快。
年轻的佛比先生对这所学校的坏名声一无所知……
……
在那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早晨,佛比先生信心满满地走进学校的历史课教室。他手里拿着崭新的公文包,胳膊底下掖着折叠整齐的雨伞,嘴里哼着快乐的小调。
是不是十分形象生动?通过之前那些老师和佛比先生的鲜明对比,侧面说明了学校里的孩子有多么捣蛋,也为后面人物的转变埋下伏笔。
这就是孩子们可以学习的表达方法。
另外,就算孩子今天在书里没发现好的句子,也可以找到一些词语,比如上面这段里的“信心满满”,比如在书的另一段出现的“退避三舍”,可以重点拓展一下。
总结一下。
第一,摘抄好词好句本身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个阅读的好习惯,但是得用心才能有效果。
第二,如果时间不够用,可以通过读童诗这种简单的方法来完成任务。
第三,如果习惯养成的初期比较困难,可以用微习惯策略,先从一天摘一句、一天了解一个成语或词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