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002(1 / 1)

魏晋清谈 唐翼明 2681 字 7天前

[390]《世说新语·赏誉》一二三条。

[391]翼明按:《晋书·八〇·王羲之传》但云:“年五十九卒。”(2102页)其生卒年各家说法不同,《辞源》取303至361年,《辞海》取321至379年,姜亮夫《右军疑年》作303—379年。今从《辞海》。

[392]《晋书》,2094页。

[393]《晋书》,2098页。

[394]《晋书·七六·王廙传》附子《胡之传》不载其生卒年,但文中有“石季龙死,朝廷欲绥辑河洛,以胡之为西中郎将、司州刺史、假节,以疾固辞,未行而卒” 之语,考石季龙卒于371年,故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次于是年(58页)。

[395]《世说新语·赏誉》一三六条。

[396]《世说新语·品藻》六〇条。

[397]慧皎《高僧传·四》云:康僧渊“晋成之世与康法畅、支敏度等俱过江”。见《丛书集成新编》,100册,382页。

[398]翼明按:《世说新语·伤逝》一三条注引《支遁传》曰:“遁太和元年终于剡之石城山,因葬焉。”由此可以推知支遁生于314年,而卒于366年,卒地则有洛阳与剡县两说,恐以剡县的可能性为大。

[399]其余三家为本无、心无、不真空,参看汤用彤《魏晋玄学流别略论》,《汤用彤学术论文集》,233至244页。

[400]参考《世说新语·赏誉》九八条及一一〇条。

[401]《世说新语·品藻》六七条。

[402]《世说新语·雅量》三一条。

[403]《世说新语·排调》二八条。

[404]关于竺法深的传记资料可看《世说新语·德行》三〇条刘注和慧皎《高僧传·四》,但二者略不同。刘注云:“年七十有九,终于山中也。”《高僧传》云:“以晋宁康二年卒于山馆,春秋八十有九。”《丛书集成新编》,100册,383页,今取《高僧传》说,宁康二年为374年。

[405]余嘉锡云:“考之诸家晋史,并不言王敦有此弟。疑因孝武诏中‘弃宰相之荣’语附会之。实则深公本衣冠之胤,所谓宰相,盖别有所指,不必是王敦也。”见余氏《世说新语笺疏·德行》三〇条笺。

[406]《世说新语·德行》三〇条刘注。

[407]参看本书232页注①。

[408]但陈寅恪《支愍度学说考》引僧祐《出三藏记集·二》云:“右二部凡十三卷,晋惠帝世沙门支敏度所集。”(《陈寅恪先生文集》之二,142页)若僧祐不误,则支愍度当更早于竺法深,而其渡江时已是五十左右了。

[409]《世说新语·假谲》一一条注引。

[410]《高僧传·四》云:“康僧渊本西域人,生于长安。貌虽梵人,语实中国。”参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文学》四七条笺注(二)。

[411]《世说新语·言语》四八条:“竺法深在简文坐,刘尹问:‘道人何以游朱门?’答曰:‘君自见其朱门,贫道如游蓬户。’或云卞令。”

[412]“康法畅”,《世说新语·言语》五二条原文误作“庾法畅”,据《高僧传》改。

[413]参看本书232页注①。

[414]此据《高僧传·五》:“法汰……以晋太元十二年卒,春秋六十有八。”见《丛书集成新编》,100册,389页。太元十二年为387年。

[415]《洛阳伽蓝记校注》,范祥雍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上海,1958年,正文第1页。

[416]《高僧传·四》曰:“于法开不知何许人,事兰公为弟子。深思孤发,独见言表。……每与支道林争即色空义。……年六十卒于山寺。”见《丛书集成新编》,100册,385页。于法开与支道林大约同时,支生于314年,故于的生活年代应大致在310至370年左右。

[417]《晋书·七三·庾亮传》附《龢传》云:“叔父翼将迁镇襄阳,龢年十五”(1925页),考翼之迁镇襄阳在建元元年(343),见《晋书·七·康帝纪》(185页),故知庾龢生于329年。又《龢传》云:“太和初,代王恪为中领军,卒于官”(1926页),故知龢卒于366年。

[418]《晋书》,1625页。

[419]《世说新语·言语》七九条注引。

[420]《晋书》本传只云卒年四十六,《孝武纪》则云坦之卒于咸安三年(375)五月,见227页。

[421]《晋书》,1966页。

[422]《世说新语·轻诋》二一条及二五条。

[423]《宋书·三五·州郡志》云:“扬州刺史……晋平吴,治建业。”建业即后来的建康。沈约,《宋书》,中华书局标点本,北京,1974年,1029页。

[424]程炎震曰:“坦之未尝为扬州,支遁下都在哀帝时,王述方刺扬州,盖就其父官廨中设讲耳。”见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排调》五二条笺(一)引。翼明按:程氏之言是,然其时支遁从会稽来,不应曰“下都”。又王述初为扬州在永和十年(354),至兴宁二年(364)为桓温所代,分别见《晋书·八·穆帝纪》(200页)及《哀帝纪》(209页)。

[425]《晋书》本传云:“卒,时年四十九。”(1994页);余嘉锡云:“据《建康实录·九》,康伯即以五年(翼明按:太元五年)八月卒。”见余氏《世说新语笺疏·方正》五七条笺(三)。太元五年为380年,故知韩伯生于332年。

[426]《世说新语·德行》三八条注引《续晋阳秋》。

[427]《晋书》本传,1993页。

[428]同注②。

[429]《晋书》,2087页。

[430]《世说新语·言语》七一条注引《续晋阳秋》云:“朗字长度,安次兄据之长子。安蚤知之,文义艳发,名亚于玄。”

[431]《晋书·七九·谢万传》,2087页。

[432]同注①。

[433]《晋书》本传云:“玄既舆疾之郡,十三年,卒于官,时年四十六。”(2085页)太元十三年为公元388年。

[434]《晋书》本传但言:“仲堪出奔酂城,为玄追兵所获,逼令自杀,死于柞溪。” (2199页)不载其生卒年。查《晋书·一〇·安帝纪》六:“(隆安三年)十二月,桓玄袭江陵,荆州刺史殷仲堪、南蛮校尉杨佺期并遇害。”(252页)故知殷仲堪死于399年,生年无考。

[435]《世说新语·文学》六三条注引《晋安帝纪》。

[436]《世说新语·文学》六三条。

[437]《世说新语·文学》六〇条。

[438]《世说新语·品藻》八一条云:“有人问袁侍中曰:‘殷仲堪何如韩康伯?’答曰:‘理义所得,优劣乃复未辨。………’”晋时凡言“理” “义”或“理义”“义理”等皆指清谈和与清谈有关之修养。

[439]翼明按:《世说新语·伤逝》一八条说“羊孚年三十一卒”,一九条说羊孚卒在桓玄篡位(403)前,现假定羊孚卒于桓玄篡位之前一年,即公元402年,则其生年应为372年。又《世说新语·言语》一〇四条注引《羊氏谱》云羊孚“年四十六卒”,二说不知孰是,录此存疑。

[440]桓玄死于元兴三年,即公元404年,见《晋书·一〇·安帝纪》;又本传说他死“时年三十六”(2601页),可知玄生于369年。

[441]《晋书·九七·桓玄传》,2586、2587页。

[442]《晋书·六五·王导传》附《珉传》云:“太元十三年卒,时年三十八。”(1758页)

[443]《世说新语·规箴》二二条注引《续晋阳秋》。

[444]李慈铭曰:“案‘中来’当是‘中表’之误。魏晋以来,重婚姻门望。上‘谢胡儿欲作王堪传咨谢公’一条,谢公便历举其中外姻亲,即此可证。”余嘉锡云:“《隋志》有齐永元《中表簿》五卷。可见六朝人之重中表。”均见余氏《世说新语笺疏》该条笺(二)。

[445]《晋书·八六·张轨传》附《天锡传》云:“桓玄时,欲招怀四远,乃用天锡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寻卒,年六十一。”(2252页)翼明按:桓玄篡位在元兴二年十二月,至次年五月死,故张天锡卒于元兴三年(404)的可能性最大,如是,则其生年应为344年。

[446]参看《晋书·八六·张轨传》附《天锡传》,2250、2252页。

[447]同注②。

[448]《世说新语·夙惠》六条。

[449]该条刘注引《诗·鲁颂》曰:“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椹,怀我好音。”

[450]翼明按:王中郎不知何人,刘孝标未注。程炎震云:“坦之卒于宁康三年,天锡以淝水败来降,不及见矣。此王中郎,盖别是一人。”见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该条笺(一)。徐震堮注为王坦之,误;杨勇注为王舒,更误,王舒卒于咸和八年,见《晋书·七·成帝纪》,177页。

[451]“研求深邃,自王、何以还”,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从王、何来,一层是说不及王、何,“以还”有“以下”之意,如《品藻》六三条:“自此以还,吾皆百之。”“自此以还”,即“自此以下”也。“因时修制,荀、乐之风”亦含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其“制”盖承荀、乐而来,第二层意思是说“因时”而有增减造作,此亦荀、乐之风也。

[452]屯 ,震下坎上。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

蹇 ,艮下坎上。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

否 ,坤下乾上。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剥 ,坤下艮上。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

以上均见《周易》。《十三经注疏》,19、51、29、38页。

[453]《晋书·八六·张轨传》,2221页。

[454]前书,2222页。

[455]前凉自二世张寔起有自己的年号,但仍存晋建兴年号。一直到七世张祚称帝,始废去晋年号,但仅两年即被杀。八世张玄靓又复晋建兴年号,后又用东晋升平年号,直至前凉亡。参看《晋书·八六·张轨传》。

[456]《晋书》,2226页。

[457]前书,2230页。

[458]前书,2233页。

[459]前书,2246页。

[460]例如《北史·四三·杜弼传》称“弼性好名理,探味玄宗,在军恒带经行,注老子《道德经》二卷”,又载其与邢邵共论名理之事,见《北史》,中华书局标点本,北京,1974年,1988、1989页。

[461]《宋书》,170页。

[462]《宋书》,1395页。

[463]前书,1609页。“消摇”即“逍遥”。

[464]前书,2178页。

[465]翼明按:即袁粲。

[466]《宋书》,2231页。

[467]《南齐书》,452页。

[468]《南齐书》,509页。

[469]前书,598页。二章已引。翼明按:传中说此书作于宋世,书中“袁令”当指尚书令袁粲(420—477),“谢中书”当指中书令谢庄(421—466),“张吴兴”当指吴兴太守张永(410—475)。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王僧虔诫子书”条说“张吴兴”指张劭(见该书245页),恐误。张劭,《南史》《宋书》并作“张邵”,卒于其兄张茂度之前,即441年前(参看《宋书·五三·张茂度传》及《宋书·六二·张敷传》),其时王僧虔(426—485)尚未成年也。

[470]前书,600、601页。

[471]《南齐书》,728至729页。

[472]前书,730至732页。

[473]前书,841页。

[474]《梁书》,327至328页。

[475]前书,363页。

[476]前书,375页。

[477]前书,404页。

[478]《梁书》,405页。

[479]前书,584页。

[480]前书,609页。

[481]前书,662、663页。

[482]翼明按:范缜《神灭论》全文载本传中,太长,只好删略。然此文是一篇最精彩最典型的清谈文字,文中一问一答至三十一番。如要研究清谈之说理论辩过程,本文无疑是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之一。

[483]《梁书》,665至670页。

[484]前书,671页。

[485]前书,679页。

[486]姚思廉,《陈书》,中华书局标点本,北京,1972年,264页。

[487]前书,305至309页。

[488]《陈书》,312页。唐翼按:这虽是在国学中讲论经义,而其方式则完全是清谈式的。魏晋之清谈绍源于两汉之讲经,而南朝之讲经则又与清谈不异。此类例尚多,读者不妨留意及之。

[489]前书,325至334页。

[490]前书,443页。

[491]《陈书》,443、444页。

[492]前书,445页。

[493]晋武帝从咸宁四年(278)开始,于太学之外又立“国子学”,简称“国学”,专为贵胄子弟而设。南朝沿袭此制不变。参看《晋书·二四·职官》及《南齐书·九·礼上》。

[494]《晋书》本传。

[495]《文选·四九》,692页。

[496]《世说新语·言语》七〇条。

[497]《日知录·七》“夫子之言性与天道”条及卷一三“正始”条。

[498]见《日知录·一三》“正始”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