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与“清言”(1 / 1)

魏晋清谈 唐翼明 1884 字 7天前

既然“清谈”一词在魏晋时含义颇广,并不专指玄谈,那么很自然地会引出一个问题,即:当时的玄谈,究竟叫什么呢?或说:我们今天所说的“魏晋清谈”,当时究竟有没有什么专门的称呼呢?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检查《世说新语》。

在《世说新语》中,尤其是《言语》《文学》《赏誉》等篇中,可以确定为谈玄或与谈玄有关的段落很多,作者使用了“言”“谈”“说”“语”“道”“讲”“叙”“论”“言理”“说理”“论理”“谈道”“析理”“谈玄”“谈名理”“叙名理”“言虚胜”“清言”“微言”“玄言”“谈咏”“谈论”“讲论”“语议”等等,不下二十多个词。但其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两个词:“谈”与“清言”。说它们最值得注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它们出现的频率较其他词高,二是它们都含有特指的性质,即凡是用这两个词的地方几乎都可以肯定是谈玄,而非其他,尤其是“清言”,其特指的意味最强。

下面我就把 《世说新语》 中所见“谈”与“清言”的例子分别抄录于后,以资读者研味。

1.谈

①谢胡儿语庾道季:“诸人莫当就卿谈,可坚城垒。”庾曰:“若文度来,我以偏师待之;康伯来,济河焚舟。”

(《言语》七九条)

②诸葛厷年少不肯学问,始与王夷甫谈,便已超诣。王叹曰:“卿天才卓出,若复小加研寻,一无所愧。”厷后看《庄》《老》,更与王语,便足相抗衡。

(《文学》一三条)

③傅嘏善言虚胜,荀粲谈尚玄远。

(《文学》九条)

④殷仲堪精核玄论,人谓莫不研究。殷乃叹曰:“使我解四本,谈不翅尔。”

(《文学》六〇条)

⑤桓南郡与殷荆州共谈,每相攻难,年余后但一两番,桓自叹才思转退,殷云:“此乃是君转解。”

(《文学》六五条)

⑥江左殷太常父子并能言理,亦有辩讷之异。扬州口谈至剧,太常辄云:“汝更思吾论。”

(《文学》七四条)

⑦殷融字洪远,陈郡人。桓彝有人伦鉴,见融,甚叹美之。著《象不尽意》《大贤须易论》,理义精微,谈者称焉。兄子浩,亦能清言。每与浩谈。有时而屈,退而著论,融更居长。

(《文学》七四条刘注引《中兴书》)

⑧谢车骑在安西艰中,林道人往就语,将夕乃退。有人道上见者,问云:“公何处来?”答云:“今日与谢孝剧谈一出来。”

(《文学》四一条)

⑨裴散骑娶王太尉女,婚后三日,诸婿大会,当时名士、王裴子弟悉集。郭子玄在坐,挑与裴谈。子玄才甚丰赡,始数交,未快;郭陈张甚盛,裴徐理前语,理致甚微,四坐咨嗟称快。

(《文学》一九条)

⑩锺士季目王安丰:“阿戎了了解人意。”谓裴公之谈:“经日不竭。”

(《赏誉》五条)

人问王夷甫:“山巨源义理如何?是谁辈?”王曰:“此人初不肯以谈自居,然不读《老》《庄》,时闻其咏,往往与其旨合。”

(《赏誉》二一条)

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谈竟俱载去。刘谓王曰:“渊源真可。”王曰:“卿故堕其云雾中。”

(《赏誉》八六条)

人问抚军:“殷浩谈竟何如?”答曰:“不能胜人,差可献酬群心。”

(《品藻》三九条)

郗嘉宾问谢太傅曰:“林公谈何如嵇公?”谢云:“嵇公勤著脚,裁可得去耳。”又问:“殷何如支?”谢曰:“正尔有超拔,支乃过殷;然亹亹论辩,恐□[45]欲制支。”

(《品藻》六七条)

郗太尉晚节好谈,既雅非所经,而甚矜之。后朝觐,以王丞相末年多可恨,每见必欲苦相规诫。王公知其意,每引作他言。临还镇,故命驾,诣丞相。翘须厉色,上坐便言:“方当乖别,必欲言其所见。”意满口重,辞殊不流。王公摄其次,曰:“后面未期,亦欲尽所怀,愿公勿复谈!”郗遂大瞋,冰矜而出,不得一言。

(《规箴》一四条)

陈林道在西岸,都下诸人共要至牛渚会。陈理既佳,人欲共言折,陈以如意拄颊,望鸡笼山叹曰:“孙伯符志业不遂。”于是竟坐不得谈。

(《豪爽》一一条)

以上十六例中“谈”字都是单用,但根据上下文,我们很容易辨别这个“谈”是特指玄谈,而非一般的谈话。至于“谈”后再接“理”“道”“名理”“《老》《易》”等宾语的,我都没有计算在内。

此外,“谈”也偶尔同“论”“议”“讲”“咏”一起构成“谈论”“谈议”“谈讲”“谈咏”等复合词,意与“谈”同。例如:

①(桓)玄善言理,弃郡还国,常与殷荆州仲堪终日谈论不辍。

(《文学》二五条刘注引《隆安记》)

②(殷)浩能言理,谈论精微,长于《老》《易》,故风流者皆宗归之。

(《赏誉》八六条刘注引《中兴书》)

③卫伯玉为尚书令,见乐广与中朝名士谈议,奇之曰:“自昔诸人没已来,常恐微言将绝,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

(《赏誉》二三条)

④卫瓘有名理,及与何晏、邓飏等数共谈讲,见广奇之,曰:“每见此人则莹然,犹廓云雾而睹青天。”

(《赏誉》二三条刘注引王隐《晋书》)

⑤惔有俊才,其谈咏虚胜,理会所归,王濛略同,而叙致过之。

(《品藻》四八条刘注引《刘惔别传》)

2.清言

①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言语》七〇条)

②许询能清言,于时士人皆钦慕仰爱之。

(《言语》七三条刘注引《晋中兴士人书》)

③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既彼我相尽,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明旦,桓宣武语人曰:“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顾看两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

(《文学》二二条)

④谢镇西少时,闻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过有所通,为谢标榜诸义,作数百语。既有佳致,兼辞条丰蔚,甚足以动心骇听。谢注神倾意,不觉汗流交面。

(《文学》二八条)

⑤殷中军尝至刘尹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游辞不已,刘亦不复答。殷去后,乃云:“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语!”

(《文学》三三条)

⑥(谢)玄能清言,善名理。

(《文学》四一条刘注引《谢玄别传》)

⑦张凭举孝廉,出都,负其才气,谓必参时彦。欲诣刘尹,乡里及同举者共笑之。张遂诣刘,刘洗濯料事,处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张欲自发无端。顷之,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真长延之上坐,清言弥日,因留宿至晓。

(《文学》五三条)

⑧仲堪有思理,能清言。

(《文学》六三条刘注引《晋安帝纪》)

⑨乐令善于清言,而不长于手笔。

(《文学》七〇条)

⑩(殷)浩善《老》《易》,能清言。

(《文学》二七条刘注引《殷浩别传》)

(何)晏能清言,而当时权势,天下谈士多宗尚之。

(《文学》六条刘注引《文章叙录》)

(殷融)兄子浩,亦能清言。每与浩谈,有时而屈,退而著论,融更居长。

(《文学》七四条刘注引《中兴书》)

(裴)邈字景声,河东闻喜人。少有通才,从兄器赏之。每与清言,终日达曙。

(《雅量》一一条刘注引《晋诸公赞》)

谢太傅未冠,始出西,诣王长史清言良久。去后,苟子问曰:“向客何如尊?”长史曰:“向客亹亹,为来逼人。”

(《赏誉》七六条)

(殷)浩清言妙辩玄致,当时名流皆为其美誉。

(《赏誉》)八二条刘注引徐广《晋纪》)

(王)濛性和畅,能清言,谈道贵理中,简而有会。

(《赏誉》一三三条刘注引《王濛别传》)

尚书令卫瓘见广曰:“昔何平叔诸人没,常谓清言尽矣,今复闻之于君。”

(《赏誉》二三条刘注引《晋阳秋》)

刘尹至王长史许清言,时苟子年十三,倚床边听。既去,问父曰:“刘尹语何如尊?”长史曰:“韶音令辞不如我,往辄破的胜我。”

(《品藻》四八条)

前篇及诸书皆云王公重何充,谓必代己相;而此章以手指地,意如轻诋。或清言析理,何不逮谢故邪?

(《品藻》二六条刘注)

遐与浩并能清言。

(《品藻》三三条刘注)

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

(《夙惠》四条)

王济字武子,太原晋阳人,司徒浑第二子也。有俊才,能清言。

(《言语》二四条刘注引《晋诸公赞》)

宣武征还,刘尹数十里迎之。桓都不语,直云:“垂长衣,谈清言,竟是谁功?”刘答曰:“晋德灵长,功岂在尔?”

(《排调》二四条刘注引《语林》)

以上“清言”共二十三例,是意指玄谈诸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其特指谈玄是毫无疑问的,这只要看看上下文和参加的人物就知道了,无烦多加解说。

在“谈”与“清言”二词中,又以“清言”更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它是魏晋时才出现的新词,看来是专为称呼当时已经成形的那种“谈”而造出来的。说实在的,如果只考虑准确性一端,则“魏晋清谈”这个术语实不如更名为“魏晋清言”更好,既于史有据,又无歧义,不致引起误解和混淆[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