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谈”今义及其可能之起源(1 / 1)

魏晋清谈 唐翼明 574 字 7天前

让我们从“清谈”的今义谈起。现代人使用“清谈”这个词,大约有以下三种含义:

(1)谈论、聊天。常常有贬义,意为只谈而不行动,空谈。这是一个泛指的非学术性名词。

(2)特指魏晋时代以《周易》《老子》《庄子》等“三玄”(东晋以后又加上佛理)为内容的谈论,亦称“玄谈”或“谈玄”。这是一个特定的学术名词。

(3)比第二义稍广,意指魏晋时代以清谈(上述第二义的清谈)为代表的学术思潮,大致与“魏晋玄学”或“魏晋思潮”同义。

第一、二义常见,不必举例。第三义如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杜国庠《魏晋清谈及其影响》等文中的清谈,显然指整个玄学思潮而非单指谈论[1]。第三义常与第二义相混,使用者自己也往往不清,在同一篇文章中有时用“清谈”表谈论,有时又用“清谈”表思潮。

“清谈”以上三义究竟起于何时?准确的时间很难说,但我们至少可以指出,明末清初的学者已经这样用了。顾炎武《日知录·七》“夫子之言性与天道”条:“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2]这里把清谈作为一种不切实用的空疏之谈、玄虚之谈来加以攻击,带有浓厚的负面色彩。今日“清谈”一词的第一义显然承此而来。而他同时定义魏晋时的清谈为“谈老庄”,也就开了今天“清谈”特指“玄谈”(第二义)的先河。又《日知录·一三》“正始”条:“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入仕。绍时屏居私门,欲辞不就。涛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一时传诵,以为名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3]顾炎武在这里痛斥“魏晋人之清谈”,至于以“亡天下”归之,并举山涛劝嵇绍入仕为例,这个“清谈”显然就不只是谈论,而是整个魏晋玄学思潮的代名词了。今日“清谈”之第三义想即滥觞于此。以后学者,凡言“清谈”,大都不外此三义,于是相沿至今。

本书要讨论的是第二义的“清谈”,即作为特定的学术名词的“清谈”。如前所说,这个“清谈”至少也可追溯到顾炎武那里,不过顾氏只笼统地说了一句“昔之清谈,谈老庄”,还不能说是真正建立了“清谈”的学术用法。这个任务的完成要归功于清朝乾、嘉间的学者赵翼。赵氏在其所著之《廿二史札记》中,专列“六朝清谈之习”一条,对当时谈玄的内容、著名人物及时间起讫做了一个简要的叙述。“清谈”作为一个特指的学术名词从赵翼起才算正式确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