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引(1 / 1)

郑板桥画传 陈书良 565 字 6个月前

郑燮,号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名字,在人民群众中是并不陌生的。人们对他的多才多艺津津乐道:他是一位著名画家,所画兰竹,摇曳多姿,名播中外;又是著名书法家,自创的“六分半书”,熔真、草、隶、篆于一炉,现在也还有人学“板桥体”;他的诗词、道情也很出色,“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至今还在人们口头传唱——尽管他离开人间已有两百多年了。

郑板桥具有鲜明的个性。他曾经颇为自负地刻了一方印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我们借用这种排比句法来描述他,可以说郑板桥是一个疯疯癫癫的怪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有傲癖的穷书生、大才子、佛教信徒,一个狗肉饕餮家、爱神的幸运儿,一个学历过硬的七品“父母官”、酒徒,一个创新的篆刻家、“假画”制造者,一个不讨上司欢心的“糊涂”人、诗人,一个民间曲艺作家、大书法家、大画家,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与当局不合作的狂人,一个兰、竹、石的苦恋者。郑板桥像苏东坡、徐青藤一样,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人物。无疑,这样的灵魂永远魅力四射,是我们民族文化史上值得自豪的至宝!

基于我对郑板桥的热爱,三十年来,我不自量力地进行郑板桥的研究,并先后在海内外出版过几种关于板桥的书。方法上,我把对板桥行踪的考证探讨和对诗、书、画的分析研究结合起来,从他的生平活动中探索其作品的寓意,同时又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剖析来钩稽他的踪迹。1983年,广西人民出版社曾出版《板桥诗词撷英》,我在前言中说:“在板桥的笔下,诗、书、画、印是一个思想整体的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之间,则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我以为,用以生平活动和思想发展为经,以诗、书、画、印的分析为纬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板桥,还是较为合适的。

十八年前,我告别科研机构,执教上庠(大学),这使我有幸接触了千万学子。我感到,广大青年对传统文化其实是如饥似渴的。他们对云缠雾绕的山崖幽谷的君子之兰心驰神往,坎坷崎岖的跋涉却又使他们举步维艰。他们特别需要深入浅出的书籍解读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于是,我综合旧作,并添加上近来的一些心得,撰写了这本书说郑板桥,希望能对青年朋友有所裨益,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喜爱。

书成,置笔掩卷,感慨良多。我想起了家乡湖南的清代政治家郭嵩焘写给左宗棠的一副挽联的上联:“世须才才亦须世。”(见李肖聃《星庐笔记》,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72页)的确,个人的成就和时代之间,有着谜一样的关系。从板桥坎坷的一生,我们看到封建社会对天才的扼杀,更加感到生活在今天的幸福,更加热爱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阳春美景!这,是我的一点心得。由于水平有限,资料缺乏,本书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希各方多多指教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