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还是著名的学者。李大钊参与了新文化运动,其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到了中国,这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开始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成为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后来,李大钊又与陈独秀遥相呼应,积极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但是,李大钊的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1927年,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虽然遭受了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最后被绞杀。
李大钊将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他的美学思想也体现出这样的倾向。李大钊并没有专门论述美学的文章和论文,但是从他在报刊上发表过的一些杂感中也能体会到他的美学观念。
李大钊曾在《每周评论》上发表过一篇《光明与黑暗》的论文,他叙述了一个有特殊习惯的美术家,这个美术家只在每天早晨的时候,出门登城眺望,观赏城中的景象,可是过了晌午,便闭门不出了。李大钊紧接着在下文说出了美术家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而这正是李大钊自己美学思想的体现。美术家说,他早晨看见的,是一些担着蔬菜进城的劳动者和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小学生等。他们都是靠自己劳动过生活的人,这样的人,即使是推粪车的工人,也有清白的趣味,也充满力量,靠着自己的工作,发挥了人生之美。
而到了中午以后,城里出现的人都是“不生产只消费的恶魔们”,驾着汽车,带着侍卫,“就把人世界变成鬼世界了”,李大钊评论说,这人世界与鬼世界的区分也是光明与黑暗两界的区分,而光明与黑暗的区分也是美与丑的区分。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李大钊对美的界定,是与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美总是和人的劳动、创造联系在一起。人在学习和成长中不断接触世界、认识世界,把握生活中事物的规律,然后再运用这种规律,发挥人的创造性,通过劳动制造出新的事物,人也在其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体会到自己的创造力和改造世界的力量,因此,就会觉得是美的。这种美感来源于人们在具体的创造物中所看到的人类的智慧和力量,而这会使人的精神产生愉悦和享受,形成美感。因此,人的美就在于劳动和创造。现代社会中,有些人离开劳动和创造去追求美,必然会走到美的反面,他们将不美的东西当作美来炫耀,这便是没有分清美的本质。
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曾在《新生活》期刊上发表了题为《牺牲》的杂感,之后在《新民国》期刊上发表了题为《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短文,也都表现了他的美学思想。
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节选自《牺牲》
李大钊在这里的意思是,牺牲有的时候也是一种美。牺牲就像是奇险的山川、悲凉的韵调一样,具有壮烈和崇高的色彩,是一种壮美。人生的壮美境界常常是与艰苦奋斗、壮烈牺牲联系在一起的。李大钊认为,在劳动中改变世界,通过创造来获得自由是美的本质,而在创造和追求自由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牺牲。但是这样的牺牲因为与美相联系,就具有了悲壮、美好的色彩,因此,李大钊说“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讲道,在历史的道路中,遇到艰难险阻,要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而且在奇壮的境界中,更能体验到一种冒险的乐趣。李大钊结合当时的历史国情又说道,中华民族正处在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中,是一种奇壮的景致,但是要体会到走这段路的壮美,就要有雄健的精神。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与《牺牲》中的一致,认为社会中的艰难险阻,要有坚强不屈的雄健精神才能战胜,而这是极为壮美的。
人生的美在于劳动与创造,在劳动与创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甚至会为此而牺牲,但是为了创造新生活,为了真理和理想而死,是十分美好的,也是十分值得的。李大钊的这些思想,不仅启示当时的国民为新中国而奋斗,也启示后人思考要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困难,要追求什么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