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阑珊“三境界”(1 / 1)

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对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学、考古学等各方面都有研究。王国维的美学著作很多,其中《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红楼梦评论》影响最大。

在美学领域,王国维的“境界说”很重要,也很著名,很多人以为“境界”或“意境”的范畴是王国维首先提出来的,其实这是错误的。意境说作为一种理论,在唐代就已开始形成,到了清代,“意境”和“境界”就已经被人们普遍使用了,而且它们常常是作为同义词来使用。

在王国维那里,他谈到艺术作品的时候,是把两个词作为同义词来用的,但是也有细微的差别,它们所强调的含义不同,所应用的范围也不同,“意境”只用于艺术作品中,“境界”的范围较大,不仅可以用于艺术作品,也可以指客观世界中作家所描写的对象及人心中的审美对象。虽然它们之间具有细微差别,但是,它们的含义是基本相同的。

首先,它们所指的都是情与景的统一,这是王国维对“境界”或“意境”最基本的规定。表达情感时要将情赋予合适的景中,描写景物时,也要包含一定的情感,情景交融,才能使景物具有生命,情感也能更好地表达。

其次,“境界”和“意境”要求艺术作品具有真实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最后,王国维指出,“境界”与“意境”还要求艺术作品中的语言能够引起鲜明生动的形象感。有意境的作品,语言要真实、明白、朴素,能把作家头脑中的意象、情节准确、充分地表达出来,使读者读到这些文字时,头脑中能形成生动的意象。

这三层意思是王国维对“境界”和“意境”的强调,但无论是“境界”还是“意境”,都包含着一个“境”字。中国古典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的说法,也就是说,“境”的形成是超出艺术作品中的意象的,是虚与实的统一。而王国维所强调的情景统一、真实性和语言的形象性,都没有涉及“境”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王国维的境界说,并不属于中国古典美学意境说的范围,它更倾向于是对意象的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人们使用境界时,并不都是作为美学范畴来使用的,王国维在他的论著中对“境界”一词的使用也是这样,他有时并不指审美的境界。例如王国维最为著名的“三境界说”就不是指审美的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三种境界是就读书、事业和修养等阶段而言的,第一境界诗句出自北宋词人晏殊的《蝶恋花》,写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这种站在楼阁上望眼欲穿的情景,被王国维借用,指方向与目标。第二境界诗句出自北宋词人柳永的《蝶恋花》,是写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慕。这句话是全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为了意中人消瘦、憔悴也不会后悔的感情。王国维借此用来比喻追求目标过程中的辛勤与努力。第三境界诗句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大意为在众多的人中寻找他,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偶然间一回头,却发现他就在灯火阑珊的地方。王国维用这句话来表现达到目标之后的豁然开朗。这“三境界”现在多被用来指读书时,在不同阶段所达到的境界。

忠于清室的王国维

王国维处在清末动**的历史时期,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他还希望清王朝能够复辟。王国维的政治态度和人生经历也影响到了他的整个人生观,他认为人生就是谬误,充满苦痛。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观笼罩着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