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园林美学专著《园冶》(1 / 1)

历代的诗、词中有大量的描写园林景色的名句,散文中也有很多记叙园林的名篇。同样,明清小说和戏剧中,也有很多内容反映出园林艺术的发展。明代建筑家计成的《园冶》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园林美学专著。

计成是中国明末的造园家,喜好游历风景名胜,少年时就以画山水画而著名,中年时定居镇江,以造园为主。在一次参观假山制作时,他提出了按真山形态堆砌假山的构想,并亲自动手完成了这座假山工程,使这座假山看上去宛若真山一般,于是闻名遐迩。他后来为很多人制造过园林。《园冶》就是他根据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整理完成的。

首先,计成认为建造园林时设置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审美,为了给人一个超脱世俗、远离红尘的感觉,虽然园林是建造在现实世界之中,但是借助于山水美景,使人在其中就如在画中一般。因此,园林建筑与其他建筑的不同主要在于,一般的建筑是要满足人居住的功能,而园林建筑除了这一功能,还要满足人的审美功能,让人在园林中感受到自然的美感。因此,建筑者就要考虑如何将自然美景纳入到建筑中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而且,要满足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人在园林中,不仅可以观鱼游,可以听鸟鸣,还可以闻花香,感受清风吹拂,这就从多方面感受到了美。建造者在造园时应该注意景观的构成和组合,使园林能够多方面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这虽然没有一定的规矩,但是计成认为要“得体合宜”。“得体合宜”最重要的就是善于从园林原有的山水形态出发,依山借水,通过借景来制造美感。

借景、分景、隔景、虚实相生等是园林建造中常用的手法。采取这些手法,是为了对有限的空间进行重新组织,在视觉上和心理上扩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借景是把欣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有限的空间而达到无限的空间。分景、隔景都是通过分隔空间,增加景色的层次,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虚实相生是指,在看似山穷水尽的地方,一折而豁然开朗,又出现了一片天地,这是虚中有实;在院墙上修饰一个门,用竹石掩映,看似是相通的,实则不然,这是实中有虚。无论是虚实相生还是分景、隔景、借景等,都是为了扩大空间在视觉上和心理上的感觉。有限的空间和景色经过加工,增加了层次感和趣味性,会使人产生更多的美感。

在扩大景色范围这一过程中,窗子、亭子等建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透过窗子可以接触到外面的景色。亭子的四周也是开阔的,可以吸收和聚集无限空间的景色,给人丰富的感受。园林中的一切亭、台、楼、阁等建筑,都是为了使游览者可以透过这些建筑看到低处、高处、远处的风景,扩大游览者的视觉范围,丰富游览者对空间的美的感受。人们通过这些园林建筑,突破有限,通向无限,构成自然和人生的无限广阔的意境,感受到整个宇宙、历史、人生的无限,产生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而且,不但有楼阁这样的实景,还有“声”“影”“光”“香”这种景外之景。意境的创造,不仅要重视实景,而且要重视虚景。月影、花影、树影、雨声、水声、鸟声等种种虚景,在构成园林意境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园林意境的创造。

计成的《园冶》是中国园林学的经典,其中的思想在现代园林建设中仍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