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即人品,天然才清新(1 / 1)

元代最突出的艺术形式是杂剧,相比之下,诗歌居于次位。但是元代两位诗人元好问和方回对诗歌的思考和论述中,涉及的诗品与人品的关系,以及诗歌中“清”这一美学品格,对后世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元好问是由金入元的诗人,金灭亡后,他毅然结束了仕途生涯。他的诗词风格沉郁,多是伤时感事之作。他的代表作《论诗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其中对诗品与人品的探讨很有新意: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心画”是指书法,古人认为书法能够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心声”是指文章,认为文章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闲居赋》是西晋文学家潘岳所作,潘岳,字“安仁”,也是古书中常提到的“貌比潘安”中古代美男子潘安。最后一句“安仁”就是指潘岳。元好问在这首诗中指出,文章、书法等有时不能真实地表现一个人的品性、为人,他举了潘岳作《闲居赋》的例子。《闲居赋》是潘岳的一篇散文,总结了自己为官的经历,表现出对官场的厌倦和隐逸情怀。如果只看这一篇赋,根据“文如其人”的原则,那么潘岳应该是一个淡泊名利、豁达高雅的人,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晋书·潘岳传》记载,潘岳性格浮躁,追逐利益,善于迎合权贵。贾谧是当时有权势的人,潘岳经常与石崇一起,看到贾谧外出,就对着车子后面扬起的尘土下拜,后来因为仕途不顺而作了《闲居赋》。可见,他在赋中表现的隐逸情怀和淡泊名利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装出来的。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等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有两个前提,首先,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应该是真诚的,真诚地想要把自己真实的情感、思想表达出来,真诚地对待读者、作品和自己的内心,这样才能在文章和书画中表现出真实的自己。这样读者从作品中感受到的一切,包括作者的品性,才能是真实的。其次,还要求作者要有一定的技巧,因为不管是情感还是作者本身的性格、品质都是复杂的,是不容易说清楚的,这就需要作者懂得如何用真实而易于被人理解的方式来表现。这样呈现在作品中的内容才能更加真实。

另外,元好问关于诗歌的特点,还提出了“天然”这一主张,“天然”就是“自然”,是真实、清新而不造作。这种天然美在魏晋以来一直很受推崇。同时期的另一位诗人方回,也提到了诗歌的另一个特点“清”,这与元好问的“天然”是相似的。

方回是由南宋入元的诗人、诗论家,他善于逢迎,追求做官,后来被罢职,才致力于对诗歌的研究和评论。方回对“清”这种诗歌特点和美学风格十分推崇,他用自然中的事物形象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清”。他说天空中没有云彩是清,水中没有污泥是清,风凉爽、月皎洁才算清。一天之中夜间的气最清,一年之中秋天的气最清。在空旷的山谷,“鹤唳龙吟”是清,松竹上结有霜雪是清,寂静之时的笛声、琴声是清。虽然方回并没有明确地说明什么是清,但是人们从这些例子中可以感受到,清具有静、淡等特点。大体上说,“清”具有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传统,既包括儒家的礼义、雅正,也包括道家的清高和隐逸思想。因此,“清”作为美学风格,是指“静”“淡”和“简”。它表现在诗歌中就是一种恬淡、清新和自然的感觉。可见,方回和元好问对诗歌的“自然”“天然”的特点是十分重视的。这也表现出那个时代人们在诗歌风格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