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需要“林泉之心”(1 / 1)

郭熙,字淳夫,北宋山水画家、绘画理论家,善于画山水画,因为临摹李成山水画受到启发,笔法大进,曾是宫廷画院的重要成员。存世作品有《早春图》《山村图》《幽谷图》等。郭熙在画论方面很有建树,总结出对四季山水的审美感受及山水构图三远法等。他的《林泉高致》一书,是宋代最有价值的画论著作之一。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

“身即山川而取之”是说要置身于山水之中,亲身感受山水,将自己的情感赋于山水之中,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美,才能创造出美的意象。郭熙将画山水与画花儿和竹子作比较,他指出,画花儿时,将花儿放在深坑中,画家从上面俯瞰,就能看到花儿的四面;画竹子时,将一枝竹子取下来,在月光下将竹子投影在墙壁上,就能看出竹子的真正的形状。而画山水与画花儿和竹子不同,画山水要置身于山水之中,才能发现和把握自然山水的美。

同样是在自然山水中游玩,面对同样的山水,有的人能够发现山水之美,有的人发现不了,有些人能十分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美,有些人的感觉就没有如此强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郭熙认为,这是由于人们的审美能力不同。面对美的事物,人们还要有一颗审美的心胸,才能进行审美活动。郭熙将这审美心胸称为“林泉之心”,这是进行审美活动的主观精神条件。

“林泉之心”是指纯洁的心胸,内心不受世俗功利的烦扰,不死气沉沉,平静而愉悦,充满生机和力量。有了这样的心胸,才能体会到外界自然事物之美。“林泉之心”不仅在自然事物的审美过程中是必要的,而且在创造审美意象的过程中也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具有这样的审美心胸,才能发现事物的美,并将这种美与自己的感情相融合,创造出审美意象。另外,郭熙说,人们在读诗赏画时,如果不能静静地坐在那里,消除内心的烦扰,那么诗句和画面中的美的意蕴就无法体会到。这说明,在艺术品的欣赏过程中,也是需要“林泉之心”的。

“身即山川而取之”还要求画家要对山水作多角度的观察和审美。因为山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也不是只有一面,它们是变化多端且具有多个侧面的,因此要多角度地进行审美。郭熙指出,山水在不同时节的景象特点是不同的,春夏的山水怡然、蓊郁充满生机,秋冬的山水则萧条、惨淡。山是立体的,有多个侧面,每一个侧面的具体景象都是不同的。因此,自然景物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换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在对自然景物进行欣赏时就要从远近、正反、春秋、早晚等多角度进行观察。在这多种角度中,郭熙最看重的是远望。他认为,对于山水,虽然近看可以把握它们的细节和特点,但是远观更能把握它们的气势,从而创造出高远的意境。

“身即山川而取之”还有一个要求,就是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欣赏得多并且体会得深,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完美的意象。因为画家在创作山水画时,要将自然山水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点及生命力都表现出来,山水画中的意象是自然山水的提炼与概括,而且意象应该具有整体性,是自然山水的形象和作者情感的统一,是有生命的整体,富有意蕴。而要创造出这样的意象,就有赖于艺术家对山水进行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欣赏。

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影响是深远的,对现代山水画的创作和欣赏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