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并不是一位美学家,也没有独立的美学理论,但是李白作为唐代诗人的代表,甚至可以作为中国诗人的代表,其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可以说是唐代美学的代表,是盛唐思想的集中体现。
李白的诗歌清新、豪放、夸张,充满奇特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型。他的诗歌多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及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而且李白写诗往往是直接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敢爱敢恨,毫不掩饰。他的为人及作诗都有这样一个特点,真诚、天然、本色。当李白奉唐玄宗征召进京时,说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见他当时的欣喜与得意之情。但是在为官期间,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遭到了他们的排挤,最终被赐金放还。这时,他又豪放地唱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再次表达了自己的原则。“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杯莫停”,他与友人一起饮酒时,也有这样率真的召唤。由此可见,李白作诗保持着他的真性情,没有过多的顾虑与掩饰,敢于抒发自己真正的情感,他的诗也因此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清真之感。
自然、本色可以说是李白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李白所提倡和坚持的最重要的美学观。他的《古风·大雅久不作》中有这样两句话:“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这是对道家自然、清真的肯定。他最为人们熟知的诗作《静夜思》就突出地表现了自然、本色的特点。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建安以前,在齐梁时期,诗歌创作注重形式和辞藻的华美,内容空洞。而建安时期,在曹操、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的影响下,诗歌创作开始具有充实的内容和刚健的风格。可见,李白对建安文学是肯定的,他推崇并吸收建安文学反映现实、抒发心志和刚健质朴的艺术风格。在此基础之上,他对华美的形式也进行了吸取。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文”是指形式,“质”是指内容,这句话是强调,文质相互统一,才能具有灿烂的光辉。这一要求与对建安文学的主张是相通的。
从这几点可以看出李白对诗歌美的理解。他主张真诚,主张内容充实,主张要有创造,其中以真诚最为重要。诗歌是对现实的反映,是人情感的表达,这两方面都要求“真”,只有“真”才会自然,才能更好地表现艺术之美。李白在他的创作中实践着这一点,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圣”是谁
与李白相比,杜甫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苦难诗人”。他是唐代现实主义代表诗人,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他本人则有“诗圣”之美称。他经历了整个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遭遇了太多的战乱与漂泊,体现在其诗作方面就形成凝重与沉郁的写实主义风格,在他的诗篇中充满着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和强烈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如“三吏”“三别”系列。在诗歌的艺术成就方面,工整到极致的格律和沉郁顿挫的诗风是杜诗的典型特色。如七律《秋兴八首》和《登高》,五律《春望》和《月夜》等都是律诗中的典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千古名句传诵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