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的“创作心机”(1 / 1)

陆机是西晋的文学家、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见解独到的美学思想家。陆机出身名门,《文赋》是其流传下来的最为重要的文学作品。这篇著作是为解决文学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而写作的,也就是要解决文学创作如何才能用语言来准确地表达作者的心意,表现客观的事物。从这个问题出发,陆机首先论述了文学创作动机的产生。

深入地观察和思考生活,同时学习前人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培养自己的情志。看到四季时节的变化而感叹时光的流逝,看到万物的纷繁而产生丰富的情绪。由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变化而产生情感和创作冲动。

有了创作的冲动,就要进入构思,在构思中,想象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文赋》中对想象的过程和特点进行了描述。首先想象要集中精神,将自身的注意力与外界事物隔绝,这样自己才能在头脑中的世界自由驰骋。想象是没有限制的,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由此时此刻的情感联想到古今中外与之相关的事物。在想象中,所要描写的事物越来越清晰、丰富、形象,成为一种新的形象。

构思之后就是实际的创作,就要按部就班地安排结构、推敲用词。描写光彩的物象和美妙的音韵,都要使用生动的文辞。意义要用适当的方法表达出来,做到条理清晰、内容丰满且真实可信。

后来,陆机又论述了不同文体的风格特点。其中涉及诗歌的本质。诗歌长于抒情,因而言辞绚丽委婉;赋长于描述事物,所以要求明快清晰。碑文则要求语辞的内容与风格相称,把握有度。此外,还有对“诔”“铭”“箴”“颂”“论”“奏”“说”等文体的要求。陆机最重要的贡献,是指出了“诗缘情”这一本质,也就是说诗歌是对情感的表达,长于抒情。在这之前,从孔子的时候,就主张“诗言志”,诗歌是对人思想、志向的表达,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应当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诗缘情”则不同,它更倾向于诗歌的审美特征。从这一点,可以感受到魏晋时期文学艺术的自觉,文学艺术不再附属于社会,附属于教育,人们开始注意艺术本身,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陆机在《文赋》中还有关于灵感的论述。灵感是由于人心与外物接触,相互感应而出现的,它可以打开阻塞的思路,到来和消失的时候人们都无法阻止,是突然的,一瞬间的。灵感到来可以使文思犀利,语辞涌现,但灵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陆逊的孙子陆机

陆机出身名门,祖父是吴国丞相、著名将领陆逊,父亲陆抗也曾任东吴大司马。父亲去世的时候,陆机才14岁,与弟弟陆云分别带领了原来跟随父亲的士兵。后来,东吴灭亡,陆机与弟弟退隐在故乡,闭门苦学十年,后出仕西晋。陆机曾做过祭酒、太子洗马等职,太安二年(303年),任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却大败于七里涧,终被谗害,死于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