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浪漫主义诗人。他自幼胸怀大志,并且勤奋好学,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为官,管理内政外交大事。对内主张修明法度,改革政治,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的国力有所增强,但是这些改革触及了一些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排挤,而且楚国的一些人受到秦国使者的贿赂,阻止楚怀王接受屈原的改革意见,因此,屈原遭到了楚怀王的疏远,后来被流放。不久,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在汨罗江投江自杀。传说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划船捞救,一直到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人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入江中,也以此来祭祀屈原。后来在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形成了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这是端午节来历的一种说法。
在流放期间,屈原写了很多抒发自己爱国情感和理想抱负的诗歌,这些诗歌内涵深刻且想象奇特,比喻新奇,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端。屈原也因此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来写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种新诗体被称为楚辞。
《诗经》中的“风”可以说是现实主义诗歌的发端和代表,而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则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端和代表,它们都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被合称为“**”。
屈原在美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对诗的抒情作用的强调,以及对浪漫主义诗风的开拓。
屈原是有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他忠君、爱国,坚守正义与操守,勇于追求真理,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楚国力量不如秦国强大,楚怀王、楚襄王又昏庸无能,因此屈原的悲剧是必然的。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只能在诗歌中排解自己心中的愤懑之情。他在诗中表达了遭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有时是直抒胸臆,有时则将这种感情寄托于景中,或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借写其他的事物来抒发,达到了较高的艺术程度。后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屈原是“发愤著书”。诗歌本就是人情感的表达,而人处在逆境中,遭遇挫折时,更容易情绪充沛而激动,因此就容易进行作品的创作。
《离骚》中大量运用香草,这些香草象征着人的高洁人格和美好品德,它作为装饰,丰富了美人的意象。美人,一般来说用来象征君王,有时屈原也自比喻为美人,因为屈原在诗中常常自拟为弃妇来抒情,借以表现得不到君王信任与重用的情况。香草与美人结合起来,表达出屈原对高洁品格的坚持,以及对开明君主的期盼。“香草美人”的象征,是屈原的创造,也成为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意象,它们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所开创的浪漫主义诗风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诗歌创作中的浪漫主义继承的就是屈原的浪漫主义传统。这一传统是中国美学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独领“**”
文学界把《诗经》中的“国风”与“离骚”并称为“**”,认为《诗经》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中国文学、文化都产生了十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