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按体裁与内容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有160篇,雅有105篇,颂有40篇,共305篇,因此又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一般认为,各诸侯国为了了解民情,派专门的人到各地采集民歌,采集来的诗歌又由史官和乐师汇集整理,相传孔子也参与了这些诗歌的整理工作。孔子认为《诗三百》中的诗具有温柔敦厚的特点,能够教育和净化人的心灵,让人“无邪”,因此,他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把《诗三百》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西汉时,《诗三百》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中内容丰富,涉及劳动、爱情、军事、祭祀等诸多方面,全面反映了周朝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关于《诗经》,孔子提出了著名的“兴”“观”“群”“怨”说。对此虽然历代儒学者的解释不完全一样,但也有接近的地方。综合他们的解释,能够对这组概念有大致的理解。
“兴”是指诗歌可以使读者的精神感动、奋发。诗歌是人精神思想的表现,也能够对读者产生影响,是人与人之间精神交流的一种工具。诗歌中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往往能对读者起到鼓舞作用,而对黑暗生活的揭露也能引起读者的愤慨,进而使读者为新生活奋起努力。
“观”是说通过诗歌可以对社会生活、政治风俗有一定的了解。诗歌,尤其是来源于民歌的诗歌,多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真实的反映,人们通过诗歌可以了解到生活中及政治情况的某些方面。另外,诗歌在写作过程中往往融合了作者的志向、感情,因此,通过诗歌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
“群”是指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进行情感交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诗歌具有这样的作用,也是建立在诗歌是人情感的抒发这一基础之上。作者通过写诗表达情感,读者在读诗的过程中感受情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被作者的思想所影响,这就实现了不同人之间的交流。
“怨”简单来说是指,通过表达对政治的不满,来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以促进统治者的改进。凡是表达对生活或政治的否定性的情感都可以叫作“怨”。
可以看出,《诗经》,也就是诗歌,能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作用,可以说都是基于“兴”。“兴”侧重诗歌情感的表达与传播,在这过程中,人们的精神一定程度上可以受到感发、激励,达到净化和升华作用。而且正因为诗歌是人情感的表达,同时可以引起读者的情感奋发,所以才能通过诗歌了解人的感情和社会生活状况、增进人之间的交流、以表达不满情绪来促进政治及社会的改进。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都是从社会角度出发来说的,孔子主张入世,他对美的标准也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孔子曾总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就是让人们的思想温柔敦厚,这样诗才能起到“兴”“观”“群”“怨”的作用。因此,可以推知,在孔子看来,只有教育人“无邪”的、温柔敦厚的、能够起到“兴、观、群、怨”作用的诗歌才是美的诗歌。